看展 | 一把扇子里蕴藏的大学问!”明清扇面展”带你清凉一夏

读特记者 尹春芳
2019-07-25 20:43
摘要

扇子是夏天必备的“神器”。清风仿佛,安顿下身心。

扇子是夏天必备的“神器”。清风仿佛,安顿下身心。文人墨客之所以爱扇,除却引风纳凉的功用之外,更因其形制玲珑素淡,可随身把玩。偶乘一时之兴会,于扇上题诗作画,抒怀托意,既能自赏,亦可为友人往来赠答,以存彼此嘉谊。

浙江省博物馆藏明清扇面展正在浙江博物馆举行。本次展览从浙江省博物馆馆藏书画作品中,选出明清扇面160余件(组):明人扇面中分为“自适其志”、“与物有宜”两个单元;清人扇面中分为“书尽清凉意”、“咫尺无涯际”、“取象有风神”、“舒卷自随意”四个单元。

中国扇子历史悠久,据载舜帝时就有“五明扇”。因材料、工艺、功能、审美的变化,而衍生出各种形制的扇子:有“需他人持之,立张拥身”的长柄仪仗扇,有“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的白羽扇,有“轮如明月尽,罗似薄云穿”的绢扇,有“倾心曾向日,在手幸摇风”的蒲葵扇,还有“数摺聚清风,一捻生秋意”的折扇等。

书画入扇,始于魏晋,兴于宋代,盛于明清。隋唐时,团扇盛行,至于宋代,扇上书画已为雅事。明永乐帝喜折扇卷舒之便,命大量制作,诗赋题扇,遍赐群臣。从此,制扇业快速发展,其中苏杭工匠制扇大方雅致、质量优乘,尤受文士青睐。明清时期,书扇画扇之风极盛。

书画扇面主要有两种形制:一为纨扇,亦称团扇;二为折扇。因其尺幅特殊,在章法、笔墨、设色上独具一格。为了善存与珍藏,明代以前的书画扇面大多被装裱成扇页,现今以成扇形式留存下来的扇面多为清代、近现代作品。

编辑 王雯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