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公交车站等车,酷热难耐,拿出随身带的小折扇摇着,求得一丝清凉。身边有人拿着一张广告单权作扇子摇着,更有人手头什么都没有,就在脸颊前扇动手掌,以期引来一点凉意。在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的地方,人们最好的“凉友”扇子不可或缺。
忆起小时候关于借扇子的几句顺口溜——“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说是朋友,你热我也热。”那时候,只要有扇子,这几句都是要郑重其事写在扇面上的。想着当年那股认真劲儿,不禁哑笑,天热起来连朋友都不认,无情皆因扇子故啊。当然,真有要好的朋友也是会借的,小小的人儿最怕孤独,谁愿意为了一把扇子失去一个朋友呢。
前几日收拾母亲的房间,看到两把包了边的蒲扇,上面上还有褐色烙画。打电话和她说起,她笑着说:“这东西还留着啊。不过,现在好像很难买到了吧。”我记得因为做工简陋,扇子的边沿容易破损,母亲会把做衣服剩下的碎花布剪成细条,一针一线手工滚边,有了包边的扇子就多了一丝丝小精致。
蒲扇风大,摇起来却费腕力,如果有人在旁边摇扇,那是最好了,可惜一般享受不到。幼时,父母宠爱我们姐妹,晚上会一边一个坐在地铺旁拿蒲扇给我们打扇,有时候扇着扇着睡着了,扇子噗地一下打到身上,他们就立刻清醒过来,继续摇着扇子,直到我们在凉风中睡着。
尺余长的纸折扇风也大,却未免过于豪爽江湖气,女孩子很少用的。母亲曾从苏州给我买回来一把小折扇,绢面,不过手掌长短,细细的扇骨,绢面上是苏州园林图案,扇骨尾端挂着一个小丝线流苏,十分精致。这扇子适合轻轻打开,轻轻摇动,微风轻拂面。母亲还给我买过一把檀香扇,应该不是太好的檀木,却也是香味馥郁,可惜时间久了之后扇骨散架,无处维修,只能丢弃。
一位喜欢书法的朋友曾送我一把绢面团扇,上面有她亲自设计的双面题诗。团扇自身极具美感,如皎皎明月,透着几丝凉意。我特别喜欢这把扇子,用了多年,不舍得更换。扇柄下端也是红色丝线吊穗,摇着这把团扇,我常常会想起“轻罗小扇扑流萤”这句诗,眼前会浮现古装美人素手执扇,袅袅婷婷的画面,感觉就有清风习习而来,说话走路都斯文秀气了许多。
最早的扇子是用苇做成的权力象征物,渐渐演变成纳凉工具,种类也越来越多。闲来无事我就想,现在都有了充电的便携式小电扇,孩子们还会不会像我们那时候一样,把“扇子借不得”写在自己的扇子上?可惜小电扇上无处可写,而且估计也没人要借扇子了吧。
编辑 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