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 南仁东传(10)

王宏甲
2019-07-09 08:38
摘要

1978 年 11 月,吉林通化已是隆冬景象。火车再经过沟帮子时,南仁东满脸笑容。

初入天体物理系

1978 年 11 月,吉林通化已是隆冬景象。火车再经过沟帮子时,南仁东满脸笑容。

南仁东回到了无线电厂,大家以为他是回来看大伙儿。可是,他为什么把背包也带回来呢?没想到,他说他不念书了,回来了。回到家,他说他不去读研究生了。

妻子劝他返校,劝不动。妻子立刻去找刘绍禹,还找南仁东的其他好友,请他们赶紧帮助劝南仁东回学校去上课。南仁东早想好了——他们会劝,反正自己横竖不听。他就愿意在厂里跟大家一起搞集成电路,他坚信在实践中搞研发,在研发中学习提高,更有出息。这时,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电话也打到通化无线电厂里来了,他们也在寻找南仁东。确认南仁东果真回厂了,学校希望工厂动员南仁东尽快回校。“马上动员南仁东回校!”工厂对来自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电话非常重视,当作政治任务。就这样,在工厂和朋友的共同劝说下,南仁东同意返校。

南仁东的导师是王绶琯,福建福州人。

王绶琯于 1936 年到福州马尾海军学校造船科上学,抗日战争时期马尾海军学校辗转迁到重庆,王绶琯也随之到了重庆。1945 年,王绶琯去英国留学,第二年到英国皇家格林尼治海军学院造船班深造。1950 年,他在英国转向攻读天文学。

王绶琯正是新中国诞生之初返回祖国的那一批科学家之一。他 1953 年回国,中国科学院天体物理组就在 1953 年建立。王绶琯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重回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南仁东,童年看星星的记忆也回到他的脑海。这次首先激起他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先进的天文学在现代严重落后了。此外,导师早先是学造船的,因祖国天文学严重落后而改行攻读天文,这一点也给南仁东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8 年王绶琯五十五岁,南仁东从导师这里了解到天文学在当代世界的发展状况。他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崛起的射电天文学,把天文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可见光之外一切种类的电磁波,让人们可以探知“看不见的宇宙”。

也是在这时,他知道了,刚刚过去的六十年代,是人类在天文学领域有重大收获的年代——有四大天文发现。可是这四大发现,没有一项是中国人发现的。

“为什么?”南仁东刹那间就进入了渴望知道的状态。

答案其实很简单,这些发现都离不开运用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

现在,他知道了茫茫星海中还有一种奇特的星,既不是恒星,也不是行星,它发出的电波如星系又不是星系,那是什么呢?由于从照片上看“类似恒星”,它被命名为“类星体”。

是的,他知道了天宇中有一种类星体。

它是银河系外能量巨大的遥远天体,它的中心是猛烈吞噬周围物质的超大质量黑洞。这些黑洞虽然自身不发光,但由于其强大的引力,周围物质在快速落向黑洞的过程中以类似“摩擦生热”的方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得类星体成为宇宙中最耀眼的天体。

天文学家观察它,指出它正以飞快的速度远离地球。类星体离地球大约在100亿光年以外,可能是目前所发现的最遥远的天体。天文学家能看到类星体,是因为它们以光、无线电波或X射线等的形式发射出巨大的能量,所以它是人类用光学望远镜能观察到的天体。

自从射电望远镜问世,人类发现的脉冲星等新型天体更令人惊叹。类星体和脉冲星,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四大天文发现中的两大发现。这些其实就是南仁东真正迈进天文学之门后接触的课程,也是他日后总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他的学生听的课程。

编辑 赵偲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