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阅读·每期头条丨当“美国陷阱”遇上“灰度哲学”
黄河
2019-07-06 08:51

《美国陷阱:如何通过非商业手段瓦解他国商业巨头》 [法]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法] 马修·阿伦 著 法意 译 中信出版社 2019年5月版

延伸阅读 《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 [美]格雷厄姆·艾利森 著 陈定定/傅强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1月版 本书分析了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借鉴了古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历史,对理解当下中美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修昔底德曾指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而本书作者艾利森将此定义为“修昔底德陷阱”,他认为,“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结构性压力,在现今中国和美国都提出让各自的国家“再次伟大”的时代背景下,两国妥善处理在关键领域的利益分歧,可避免冲突的发生。同时,作者在书中还为中美如何避免冲突提供了历史中12个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

《冲击与回应:从历史文献看近代中国》 [美]费正清/[美]邓嗣禹 编著 陈少卿 译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年6月版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回应”理论,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海内外关于近代中国的研究。本书将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文献组织在“冲击-回应”的理论框架下,将原本零散的史料整合起来,探讨了在西方挑战的刺激下,中国长久稳定的意识形态和知识阶层做出了怎样的回应。书中显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线索: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中国精英阶层如何理解这个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续本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全景式地展现了近代中国的先锋人物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法国阿尔斯通前高管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自己大概也没想到,他与记者马修·阿伦合著的一本自传性著作《美国陷阱》,出版短短数月之后,竟然会在千里之外的中国掀起了一波阅读热潮。

在这部以皮耶鲁齐亲身经历为素材的作品中,他回顾了自2013年4月自己在美国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逮捕后,阿尔斯通悲剧性的遭遇。这家曾经横跨全球交通运输和电力能源行业的商业巨头,短短两年内便被美国司法机构以海外反腐败调查的名义“逼到墙角”,被迫付出7.72亿美元罚款的同时,不得不将核心业务电力部门出售给了业内主要竞争对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此后数年间,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巨变,这场“勒索式并购”的双方都成为了输家:通用电气陷入巨亏,数千名原阿尔斯通雇员被解雇;而阿尔斯通则在2019年将轨道交通部门出售给西门子后,集团自身轰然解体。

在书中,皮耶鲁齐以亲身体验刻画出在庞大而复杂的美国司法体系下,个体权益维护的无力与荒谬感,某些场景令人想到卡夫卡笔下走投无路的主人公命运。不过,他希望通过本书向法国乃至欧洲公众传递如下信息:在强势美元和信息情报力量支持下,以《反海外腐败法》为标志的美国法“域外管辖权”,正在将全球化市场竞争下的各国企业主体变为“捕猎对象”。

对于从事跨国经营业务的企业群体而言,皮耶鲁齐在书中所经历的“司法陷阱”远非个案:据书中提供的统计数据,自2009年以来欧洲各银行因违反美国国际制裁令,向美国政府缴纳的罚款高达160亿美元;而因违反美国《反海外腐败法》向美国支付超过1亿美元罚款的26家企业中,21家非美国公司共缴纳71亿美元,美国本土企业仅为17.74亿美元。

基于这一观察,皮耶鲁齐以超越自身命运的责任感,在法国举办了数十场法律与策略研讨会,分享自己的理解、遭遇和经验,并通过《美国陷阱》一书,向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发出呼吁与警示。在包括皮耶鲁齐在内的各方力量推动下,欧盟已经开始通过多层次立法和外交努力对“美国陷阱”加以制约。如近期在美国单方面制订的伊朗贸易禁令下,欧盟及时制定了阻断法案及尝试运行独立于美元支付体系的跨境交易支付系统,并通过完善欧盟的反腐败法治回击美国的长臂管辖权,保护涉案欧盟公司的正当权益。

皮耶鲁齐的本意,是在全球化规则体系层面展开反思并推动规则重塑。但对中国读者而言,这本《美国陷阱》却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过去几周里,这本颇具专业性的书被摆到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桌面。与此同时,该书也在中国引发了“大众阅读热”,从专业媒体书评到微信朋友圈转发,“美国陷阱”几乎一夜之间变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热词”。

这种“热读”背后,一方面体现出社会公众对中美贸易战以及美国制裁华为等诸多经济现象高度关注并寻求理解,另一方面也因华为今天所处类似阿尔斯通场景而引发的联想:从孟晚舟案开始的一系列所谓“制裁”,令人感受到华为遭遇的与阿尔斯通案有极其相似节奏:拘捕高管,恐吓认罪,制造舆论,巨额罚款……皮耶鲁齐在接受记者访谈时,也提到美国当局对华为采用了“非常类似于针对阿尔斯通的策略”。

实际上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美国政府对华为的所谓“制裁”力度远超阿尔斯通。从技术围堵到全球游说,从人身威胁到情报刺探,其战略决心之大、打击范围之广、打压手段之极端,均创下美国乃至世界史上以“举国之力”打压一家市场化企业的空前纪录。

但令美国当局没有想到的是,重重压力下的华为不但没有沦为这场“丛林捕猎”游戏的新“猎物”,反而以空前的韧性、开放和善意姿态,展示出与阿尔斯通截然不同的企业风范:一面以独立开发和启用“备胎”系统保护重创之下伤痕累累的“飞机返航”;一面遵循美国和国际法规则所赋予的权利,以公开起诉美国政府的方式向世界证明自身经营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与此同时,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通过多次开放式访谈,充分向世界展示出华为的企业理念、运营模式及真实处境——面对无理的打压下,华为依然向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全球合作伙伴,展现出不断开放合作的诚意。

华为的坚韧和善意正在赢得国际各方越来越多的理解与支持:从继续采购华为网络产品,到恢复供应零部件,乃至展开游说要求美国政府取消对华为的制裁。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华为真正走出被“制裁”和“围堵”的危机,但是它在这场危机应对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与策略,与《美国陷阱》阿尔斯通案例中的“追猎与对抗”模式截然不同,华为体现出在信息时代全球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一种超越“你输我赢”式零和博弈的生态型企业价值观与战略观。

笔者曾仔细阅读过华为公开的近十余年企业年度报告,印象最深刻的是2010年年报中的董事长致辞。读一个企业的年报致辞与分析,就像在看一个人的成长日记,而华为在2010年的“日记”,恰恰显示出这家公司自身正在经历和体验着巨大的“理念震撼”。这篇致辞以近乎诗意的语言宣告:“以ICT产业为代表的数据世界和以传统产业为代表的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不但是驱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生产方式,数字公民、数字企业和数字社会正在形成。”我相信从那时开始,华为就已经牢牢确立了自身的使命,而这种使命感所形成的激励,远远超出企业账面上的盈利增长,或是某个产品市场份额的涨跌。

在这一理念下,华为把自己的商业竞争对手称为“友商”,并把“与友商共同发展,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共同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共享价值链的利益”作为公司的战略之一。不无巧合的是,《美国陷阱》作者皮耶鲁齐指出,美国“反海外腐败法”虽然早在1977年便已提出,但其“司法捕猎”案例直到2008年之后才开始“爆炸式增长”。据他揣测可能跟金融危机后,美国司法部通过巨额罚单“补贴政府预算不足”有关。

不到一年时间内,一个超级大国内部法律发生畸变,日益成为单边主义政策理念下的“牟利工具”;而另一家市场化企业则在正式拉开全球化战略的同时,提出了与商业竞争伙伴“共创良好生存空间,共享价值链利益”的“灰度哲学”。当时代的喧嚣与泡沫散去,未来的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这或许会是一个更加意味深长的细节。

编辑 黄小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