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报恩行为通于情,达于理,算得上中情中理的典范。既不会横遭非议,也不会引人注目,还可以磨炼恩人子孙的心智,培养其为政本领,可谓一举三得。
清代名幕汪辉祖娴于人情,达于世故,知道人情往来的重要性,更知道欠了人情不还的可怕后果。所以,中年以后,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写进家训,特别提醒汪家子孙尽量不要欠人情。
为什么呢?因为“受恩如受债”——男子汉受人恩惠,就好像借钱举债。人生到了关键时刻,一旦卖身投靠,仰人鼻息,终生就难以振作自立。汪辉祖鼓励子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很有志气;劝诫儿孙不要卷进功利性、牵连性人情泥潭,更具远见卓识。但纵观古今,真正能做到严正自立、独立奋发的人毕竟不多。人生在世,水不激流不成河,土不相承不成垒,人不相扶难成功。一旦进入社交圈,不欠人情固然很好,但欠人情更属常态。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十四岁时,父亲朱松去世。去世前将母子俩托付给好朋友刘子羽。刘子羽曾经担任沿江安抚使,为人仗义大气,很快为朱熹俩母子安排好了生活、学习各种细节,后来朱熹才能一路顺畅地参加科举,做官、治学,最终名满天下,成为大理学家。
朱熹做官、成名后,刘子羽已经去世,他的夫人卓夫人希望朱熹出面帮自己小儿子刘玶谋一个好差事。朱熹向来以亲爹亲妈的礼节尊崇刘子羽和卓夫人俩口,刘家对自己又有再造之恩,于情于理,帮忙都是应该的。
但朱熹深思熟虑之后,委婉地向卓夫人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找个差事没问题,但不能找好差事。为什么呢?孩子刚刚出道,最好从最低的职位干起,这样才可能成就他未来的大事业。如果刚一踏上社会就占据好位置,一没经验,二没资历,三无才干,那就会成为别人进攻的靶子,反倒会害他一辈子。
这不是变相推托,而是朱熹的一片苦心。
作为理学名家,朱熹对理学大家程颐的人生三不幸理论有着深切的体味,还将这段名言编入自己的《小学》里。与一般人的观点不同,程颐认为,毁掉一个年轻人未来的三件事:少年登高科,席父兄之势为美官,有高才,能文章。大抵少年出大名、得大位的人,很少有好下场。因为这些孩子都是绝顶聪明人,都是很有才的人,都是家庭背景特好的人,少年得志后,心理期望值会无限攀升,认为世界是自己的,未来也是自己的,即便到了异次元空间,自己也是宇宙的中心,最亮的恒星。但这类年轻人最大的心理危机就在于:得志就得意,失意就丧志,一旦遭遇挫折,很快就折戟沉沙,不是英年早逝,就是一蹶不振,沉沦终生。
作为刘家的世交,朱熹当然更了解刘玶的个人情况。刘玶生长于富贵厚实之家,出道就得个好职位,上上下下不是他爷、他爹的下属就是朋友,别人肯定会很好地罩着他,好事有份,坏事无缘,只得奖励,不背黑锅。即便犯点什么错,上级不愿意提醒,下级又不敢批评。几年下来,刘玶眼中,除了最高长官,就会目中无人。本事没学到两样,但眼界高,鼻孔粗,动不动就傲慢任性,上级瞧不起,下级处不好,两边讨嫌。如果一出错,必然就是大错特错,无可挽回。
由此看来,朱熹不仅知恩感恩,懂得情义无价,但更知道理之所在,不会一味还人情,不顾原则,不计利害。可以说,朱熹的报恩行为通于情,达于理,算得上中情中理的典范。既不会横遭非议,也不会引人注目,还可以磨炼恩人子孙的心智,培养其为政本领,可谓一举三得。
(作者系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 不动产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