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深圳女性的第一大健康杀手。4月13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乳腺疾病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华夏乳腺疾病论坛在深圳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深圳乳腺癌新发病年增15%,增速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专家建议40岁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癌筛查。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前主委、国家药物临床研究中心(GCP)主任徐兵河教授介绍,目前我国早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90%,但我国早期乳腺癌的比例还是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建议加强乳腺癌筛查力度,普通女性40岁以后每年要做一次乳腺癌筛查,具有高危因素的女性不受年龄限制。
该大会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乳腺疾病分会和中国癌症基金会联合主办,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共同承办。
图为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前主委、国家药物临床研究中心(GCP)主任徐兵河教授。
深圳乳腺癌新发病年增15%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来自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8.7岁,比欧美国家早近10年。在我国,发病年龄不超过35岁的年轻乳腺癌患者占比超过10%,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在深圳城市人口结构相对比较年轻有关。深圳乳腺癌发病有两大特点,一是虽然整体的发病率不高,但是按照人口年龄结构标化的话,深圳乳腺癌的发病仍比较高,接近全国较高水平。二是深圳市乳腺癌每年新发病例增长快,年均增长15%。
“这个速度远远高于全国5%的平均速度,同时,深圳这个城市比较年轻,随着城市人口年龄的改变,预期乳腺癌的发病人数还会上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高纪东说。
图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高纪东。
我国保乳手术不足三成
近年来,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治疗理念的转变与更新,乳腺癌的诊治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本次大会上,与会专家们探讨了关于乳腺癌诊治和最新的技术进展。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委,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徐兵河教授回顾和展望了乳腺癌诊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院长论述了乳腺肿瘤微环境与保乳手术的关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吴炅副院长全方位比较了植入物与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来自香港大学的鄺(kuang,四声)靄慧教授总结了前哨淋巴结的最新技术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李发成教授为大家展示了脂肪移植在乳腺癌术后重建中的应用;辽宁省肿瘤医院张强教授回顾了2018 年乳腺外科进展,天津肿瘤医院张瑾教授总结了近年来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论述了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淑莲教授阐释了近年来乳腺癌放疗领域的进展和挑战;还有其它专家学者发表了见解独到、论述深刻、高屋建瓴的演讲——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国际前沿性。各位讨论嘉宾针对各个演讲话题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而有价值的问题,各抒己见,交流看法,教学相长,其乐融融。
“如今乳腺癌外科治疗技术发展很快,尤其是前哨淋巴结活检和保乳手术以及整形外科技术的进展,改变了过去外科治疗的理念和时间。”高纪东说,过去,一旦被诊断出乳腺癌,病人往往面临着全乳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如今,前哨淋巴结活检和保乳手术这两种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使一般左右的患者避免了腋窝淋巴结清扫,从而减少了患者上肢活动障碍的发生,提升了生活质量。
女性40岁以后要定期做乳腺检查
保乳手术是早期乳腺癌手术治疗的趋势,保乳术后进行常规放射治疗,与全乳切除效果相当。但我国保乳手术占所有乳腺癌手术的比例尚不到30%,主要原因一是医生和患者的理念问题,二是早期国内乳腺癌比例偏低。
高纪东介绍,目前我国乳腺癌一期乳腺癌占比在25%左右,二期的占比在35%左右,这一比例还是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乳腺癌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生活饮食习惯、婚育等多种内在和外界的因素共同作用有关。其中,环境、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是可控的,而遗传因素不可控。
早筛早诊早诊仍是乳腺癌防治的关键。“越早治疗,患者的生存期越长。”高纪东说,来自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早期乳腺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
因此,高纪东建议,普通女性40岁以后应该定期进行乳腺筛查,主要检查手段包括临床体检、B超和乳腺像检查。具有高危因素的女性可提前进行筛查,以便能够早期发现肿瘤,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