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4分钟”社会急救在行动!友邦启动城市急救公益计划
读特首席记者 孙锦
2019-04-16 20:15

什么是“黄金4分钟”?公共场所的AED是什么?如何使用?近日,友邦深圳携手深圳市志愿服务基金会、深圳市公共安全义工联、“第一反应”共同发起“友邦城市守护者——大型城市急救公益项目计划”(以下简称友邦急救公益计划),旨在通过公众场所AED急救设备的安装及公众急救知识的培训,全力搭建全民互助急救平台,助力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现“黄金4分钟”社会急救的城市。

友邦急救公益计划正式启动。

助力推动全民急救事业发展

启动仪式现场,中国领先的急救培训、应急自救SOS系统提供方及生命救援机构“第一反应”创始人陆乐,从数据层面解读了我国全民急救领域的现状,他认为,公众极低的急救常识普及率的状态亟待改善,号召全社会达成共识,推动全民急救事业的发展。

“当心脏骤停发生时,最有效的救助方式是立刻进行心肺复苏与尽快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陆乐介绍,在中国每年猝死人数达到55万,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猝死。在医学领域,心脏骤停的患者在前4分钟进行急救的复苏率为50%,随后每延误一分钟,抢救成功率就下降10%。因此,在“黄金四分钟”内开展急救就成了同生命赛跑的决胜时刻。但很多城市救护车的平均到达时间超过15分钟,与此同时,公众急救常识相对匮乏,让很多病人因错过最佳救治时间,成为植物人或失去生命。

“第一反应”创始人陆乐现场解读全面急救现状。

除了大众的应急急救意识与急救能力出现“断层”,急救设备的“缺位”现象同样掣肘着我国社会急救水平的发展。欧美、日本等国家每10万人拥有AED的数量超过300台,有效覆盖了机场、火车站、地铁等公共场合。而我国每10万人仅有0.2台,公众场所AED设备非常短缺。因此每一台AED的安装,对生命的救援都显得尤为珍贵。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创新社会共建

当前,国内很多城市在政策层面正在积极引导公众展开社会急救,《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中,将社会急救定义为——非医疗急救人员现场实施的救护患者的活动,倡导自救互救。友邦急救公益计划的发起正是为了响应号召,针对社会急救现状,立足于深圳,推广社会急救的普及度。据悉,未来友邦深圳将联合“第一反应”急救机构投放的20台AED将出现在学校、深圳湾、社区等各个公共场所,为大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被称为“急救神器”,是一种带计算机的医疗设备。

友邦急救公益计划是友邦深圳参与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创新社会建设模式当中的积极尝试,必将形成蝴蝶效应,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身于社会急救领域。

友邦保险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于1999年在深圳开业,成为进驻深圳的第一家获得独资营运牌照的非内地人寿保险公司。多年来,公司持续为深圳市民提供周全稳固的保障,并一直积极致力于公益事业。作为一家立足于保险业务的公司,友邦深谙保险业本身互助共济机制原理与公益事业扶弱救困的理念契合,因而依托行业优势,打通优势,探索关爱与责任并举的道路,收获了社会赞誉。

编辑 郑蔚珩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孙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