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呼吸|没有全力以赴的愧疚

闫晗
2019-03-27 22:00
摘要

为何不问问老师为什么是这个分数

坐地铁,每当地铁即将关门,而自己即将到门口时,总会陷入一场纠结之中。是快跑几步,还是继续不紧不慢按原来的节奏走下去?如果选择慢慢走,到半路门已经关闭,就可以心安理得:还好我没有费尽瞎跑,反正也没什么用。如果刚好走到门口,差一步就可以上车,而车门已经关闭,不得不等待下一趟地铁时,就会陷入一场小小的愧疚之中:都怪我刚刚没有积极地快跑两步。

在路经红绿灯时,也会有类似的心理斗争,它给我们带来微小而短暂的困扰,一会儿就消失不见了。这个场景揭示了一种常见的心理:没有全力以赴的愧疚。有时候,一些事情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我就会想:是不是自己没有尽力?如果当初更积极一点,会不会好一些?现在是自己,是不是能不一样?尤其微信公号铺天盖地的鸡汤文,都告诉你:一定是你做得不够,一切都应该从自身找原因,看看别人因为脸皮厚因为能坚持死不罢休所以成功了,而你只能成为一个失败者。

看邓文迪的神奇经历,坐一回飞机就能在偶遇的公司高层那里搞定一个工作,陪默多克伴游就能搞定一个老公,虽然后来离婚了,但这种人际交往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人生就是轻而易举。为什么不向人家学学?当然,学不学得到是一回事,却给自己加上了“你理应如此”的挫败感。

中国人讲究柔韧,中庸,变通。会来事儿是一种很高级的能力,如《红楼梦》的小红,总能找到机会和办法。我大学时的体育课选修了健美操,可惜没有天赋,四肢僵硬,手脚都不怎么协调。最后的考试得了58分,这个分数是如此尴尬,当大家去向那女老师询问分数的时候,我听到这个数字,一言未发,立即羞愤地扭头走掉。我只注重自己的感受,沉浸在难为情之中,不能跳出来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所以缺乏自信。事后我一直对自己的表现很不满:为何不问问老师为什么是这个分数?为何不用沟通的方式来努力争取那关键的两分?跟她说说我每节课都出勤,都按规定穿好了运动服,是很认真只是能力不行,肢体协调性差……那个时候,成绩并没有录入,一切皆有可能。尤其在多年后听说了这样一件事:现代文学课上原本有很多人不专注,但他们都主动联系老师,拿着自己认真做的笔记去办公室呈给老师看,说明自己对这门课充满了诚意。然后,他们真的被老师原谅了。而我,什么都没有做,只是被动地接受一个坏结果,虽然心不甘情不愿。我也不知道如果努力尝试一下会不会不一样。

有时候很喜欢看影视剧的穿越桥段,因为可以对以往的表现做修正,然后根据对方的反应来做出判断。然而现实里只有一次机会,只能在未来的现实中努力尝试,全力以赴去避免愧疚。

编辑 程思玮

(作者:闫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