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建医院去行政化去编制化
深圳特区报记者余海蓉 通讯员 深卫信
2016-08-31 05:50

在我国,公立医院是医疗体系的“主力军”,而公立医院改革则是医改中最为复杂的改革,也是难度最大的改革。

作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首批试点城市,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方案,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人事薪酬制度、医保支付制度、医疗服务模式改革等方面不断“破题”。以医疗、医保、医药和价格改革联动为手段,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管办分开”转变政府职能

深圳市卫计委秘书处(医改办)处长李创认为,医改要真的能落实下去,最重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

深圳公立医院改革卫生行政部门首先从自身“开刀”。李创说,长期以来,卫生行政部门既要实施医疗行业监管,又要举办公立医院,“老子”和“儿子”的关系,免不了注意力更关注“儿子”。在职能转变、政策制定、工作方式、精力投入等方面,难以做到对公立、非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导致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活力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必须有一个权威独立的部门来厘清权责。”

为此,深圳市成立了公立医院管理中心,代表市政府履行举办公立医院的出资人职能,监管公立医院人财物等运行,对公立医院实施运营管理绩效考核;成立了市医管中心理事会,由分管卫生的副市长任理事长,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对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发展规划、投资计划、运营管理目标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成立后,卫生行政部门从“办”公立医院的角色中抽离出来,着眼于全行业的管理,加强对医疗行业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从行政管理向法制化管理转变,构建“大卫生”、“大健康”发展格局,突出了“管”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政事分开”放权医院运营

2012年7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投入使用。深圳在这家新医院开始尝试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政府负责医院的投入和运营绩效监管,将岗位设置、人员聘用、工资薪酬以及内部资源调配等权力交由医院领导班子,自主运营。

这家医院在国内率先实行的去行政化、去编制化的改革。医院没有级别,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生没有编制,全员聘用,实行社保+职业年金的养老保障。

医院根据工作任务自主确定工作岗位的数量和每个岗位的薪酬标准。在港大深圳医院,医生平均年薪为56万元,高的过百万元,低的20万元、30万元。“这样的薪酬标准拉开了医疗、医技、护理、行政人员的待遇差距,打破了行政、临床收入‘大锅饭’的现象,体现了医生在医院的核心地位。”李创评价说,“没了铁饭碗,损公肥私的、不干事的人,医院可以随时开除,避免了庸、懒、散,提升了医院的效率。”

据介绍,从港大深圳医院开始,我市所有的新建医院全部实行去行政化、去编制化改革。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是继港大深圳医院后第二家改革的医院。在新旧体制都呆过,院长廖四照很有感触:“新体制下用人、设置机构更灵活。比如说,在老医院里,整合医学就很难推行。因为科室设置条块分割,存在利益切割。在新的薪酬体制下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就实行了诊疗中心+诊疗专科的团队式服务,病人更受益。”记者了解到,这家医院按大部制扁平化管理,传统医院行政人员大约占20%,这家医院则控制在10%以内。

有权更有责。廖四照坦陈,改革后,院长压力更大了,必须想方设法地规划好医院、搭建好平台、留住人才。

据悉,未来五年,我市新建13家市属公立医院,也都将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模式,委托给中南大学、四川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名院名校运营管理,实现办院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管理专业化、现代化。

“利益脱钩”医生不用考虑钱

陈志坚曾是一家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两年前他砸掉“铁饭碗”,来到港大深圳医院,现在是医院肿瘤科的顾问医生。“在老体制内干了27年,很想换一种新的工作模式。”陈志坚告诉记者,他认为老体制最大的问题就是公立医院公益性体现不足。“收入与创收挂钩,医务人员很难心无旁骛地为病人服务。在这家医院,医生的收入与病人无关,我们可以专心看病,做一个纯粹的医生。”

“医生收入与收费挂钩、收红包、没时间与病人沟通”,在港大深圳医院院长邓惠琼的眼里,这些都是加剧医患矛盾的根源之一,“医生也因此失去了行医的尊严。”

“我们希望病人尊重医生,医生也要尊重病人的权益。因此,在我们医院,我们要让医生的所有收入都能‘上台面’。” 邓惠琼说。

港大深圳医院从一开始的制度设计上,就让医生专心看病,不用想钱。

在这家医院,对医生收红包实行“零容忍”,一旦发现,坚决开除。

在这家医院,实行年薪制,按岗定酬。医生按能力大小,从顾问医生、副顾问医生到普通医生,分为若干个层级,同一层级的医生,无论在哪个科室,年薪都是一样的,与“科室效益”完全无关,医生没有创收的压力。

在这家医院,不鼓励医生超负荷接诊“多劳多得”,而更看重医患的充分沟通。陈志坚说:“看病人少并不等于工作量少,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病人沟通,有更高的质量要求。我现在的工作量是过去的两倍,压力也更大。”

在这家医院,创新地在门诊、住院实行了打包收费的改革,把医生的诊金、药费、检查费等打包,固定收费,切断了医院与检查和药费之间利益的链条,医院没有了创收的动力,患者消费更透明。

2015年,港大深圳医院的药占比为21.02%,抗生素使用比率为17.94%,远低于国内三级医院平均水平。

医院对病人的调查显示,90.8%支持打包收费,87.8%认为有利于抑制过度医疗,84.7%认为有利于抑制过度检查,88.7%认为收费非常合理。

今年,港大深圳医院还将打包收费的范围扩大到手术,目前已有20种手术病例纳入,预计年底可逐步增加至50种,以促进医院控制服务成本,有效遏制过度医疗。

记者从市卫计委了解到,在医药分开改革上,我市在推行药品零加成和集中招标采购改革,降低医院药占比的同时,也正在进行医疗服务价格的改革,以体现医务人员技术价值。

“以事定费”财政补助随“事”走

深圳还通过建立科学的、杠杆式的补偿机制撬动资源,引导服务方式变革。

从2014年开始,我市改革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机制,实行“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相结合的财政补助机制。也就是说政府的补助与编制脱钩,与医院完成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挂钩,从补“供方”到补“需方”,激励医院和医务人员把提高服务质量和控制服务成本作为主要目标,确保医院的公益性。

此外,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还实行分级分类改革,比如说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标准,逐步取消对三级医院的普通门诊补助标准,提高三级医院的急诊、住院、科研教学补助标准,提高中医院、精神病院、儿童医院、职业病防治院等专科医院的补助标准,引导大医院更好地看专病,将常见病多发病放在基层医院解决。

“智慧医疗”挂号缴费不排队

前日,市卫计委喜获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

记者在市中医院看到,预约挂号、移动支付、体检和检验报告查询,只要手指动一动,在手机上全能办妥。“智慧药房”还提供中药代煎和配送服务,煎好的药剂配送上家门。“挂号、缴费、查取报告、取药”就医全流程实现“零排队”。

科技改变生活,智能提升效率!在深圳,各公立医院借助互联网+,对就医流程进行颠覆式优化改造,建立了全流程的智能就医体系。据悉,目前,我市已经有105家医院开通预约挂号服务,医院预约诊疗比例达到42%,其中市属医院预约比达到了70%。看病先预约,分时段就诊,分流人群,为市民节省了时间,也让医院的就医更有序。

【数据看医改】

药占比:2015年全市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为32.6%,低于全省平均比例(37.5%),明年药占比还要下降到27%以内。

财政补助:全市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从2009年的17.2%提高到2015年的28.5%。

医院效率:市属公立医院住院病人平均住院日从2010年9.2天下降到2015年的8.5天。到2020年平均住院日将低于8天。

医疗控费:2015年,全市公立医院次均门诊、住院费用分别为218.36元、9117.24元,维持在国内同级城市中的较低水平。

【医生看医改】

南医大深圳医院骨科主任桑宏勋:想干事业的医生去编还是利大

桑宏勋原来是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医院副院长、全军骨科研究所副所长、脊柱外科主任,四个月前,他来到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就任骨科主任。

对于医生去编制化,作为实践者他这样看:“刚开始到医院,院方说签四年合同,一下子从‘铁饭碗’到‘泥饭碗’,思想还是有些触动的。编制让医生有归属感,但同时也限制了医生的流动。但想通后,去编还是利大。去编以后,用人更灵活。我们现在到全国招人,只要有符合要求的,手续很简单,一两周就可以招来。有实力的医生,尽管是主治,我们也可以开出更高的薪酬,相反如果表现平平,就算是副高、正高也是降级使用。去编对医生是机遇也是挑战。虽然是签合同,但对于能力强、干事业的医生,到期后医院肯定会留;但是如果想混日子的,病人不满意的,一定会被淘汰。当然,推行去编制化改革,还需要政府有更多的配套政策出台,待遇、住房保障等都要跟上,医生才会安心‘甩开膀子’干。”

见习编辑 Lisa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