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甜蜜的日子——趁着谐音“我爱你”的5月20日“扯证”,各地民政部门结婚登记处人潮满满。“520”是网络时代才兴起的新节日,却在短时间内普及开来并广受人们欢迎,说到底,还是因为爱是人类恒久的主题。因为爱,人们愿打通一切隔阂、跨越所有界限,相聚相守在一起。
可是,当爱情要走到婚姻殿堂,要成为一种稳定的法律关系时,爱侣们还是会遇到一些现实的烦恼。光领取结婚证时需要到一方户籍地登记的规定,就得让不少旅居异地的小两口折腾一番。爱情打破了时空距离,让他们能跨千山万水在他乡相遇,领证却可能要跑上千万里返回户籍地,听起来就不够人性化。好在,这个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就在今年520前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同意在部分地区开展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的批复》,决定在辽宁、山东、广东、重庆、四川实施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在江苏、河南、湖北武汉、陕西西安实施结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试点将于今年6月1日开始,持续2年,试点成功后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有望成为常态。可以说,国家给正在过节和即将脱单的小伙伴们,送上了一份“520”礼物。
虽然实际上没有多少人会因为登记要回户籍地而放弃结婚,但这不代表着这项改革不重要。相反,结婚登记“跨省通办”政策,更像是一盘大棋走出了关键起手式。
首先,结婚是基本公民权利,不断提高结婚登记这项基本公共服务可获得性,为公民行使权利创造便利,是保障宪法实施层级的要务。过去,限于通讯技术的不足和行政区划的阻碍,为了确保婚姻这项重要民事关系建立在确切核实个人身份信息基础之上,法律作出了需到一方户籍地办理的规定,但这终归不是理想状态。现在,互联网、人脸识别等新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各地各级政府间协同能力日益增强,跨省确认公民身份等信息已非难事,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的基础已经成熟,展开试点并逐渐推广是法治进程的必然。
其次,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结婚成家就是为社会造血,为人们结婚尽可能提供便利,展现出的是国家对家庭建设的高度重视。现在,社会上出现了“恐婚”的现象,说到底是因为有些适婚青年对组建家庭存有忧虑。“恐婚”背后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对政府而言,为家庭提供更充分的民生保障,满足家庭发展的更多层次、更多样化的民生需求,才能逐渐消弭“恐婚”的不良情绪。婚姻登记是组建家庭的第一步,也是一项基本公共民生服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一开始就让群众办事舒心,才能巩固人们的信心。
最后,结婚登记的“跨省通办”也将成为政务服务全面“跨省通办”的突破口。这次试点,是对民政和其他政府部门打通数据壁垒、提高服务群众能力的一次“压力测试”。去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直指“多地跑”“折返跑”现象,要求有效服务人口流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链高效协同,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就是改革的重要一项。婚姻登记涉及的民事关系相对较少也比较单纯,又是覆盖面最广的一种民生服务,作为改革试点项目最早推进,能够在较低风险下测试各地各部门协同能力,发现并及时修正“跨省通办”后可能遭遇的问题,找出其他服务“跨省通办”的规律,为更多服务打破地区界限破除障碍。
刚刚公布的人口普查,让我们洞悉到,“流动的中国”人口迁徙愈发频繁这一事实。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4.93亿人处于“人户分离”状态,这其中15至35岁人员占到70%,适婚和准适婚年龄的青年是绝对主力军。这些“人户分离”的青年,很大一部分聚集在大城市,从事着较高强度、时间敏感性较强的工作。单单结婚登记“跨省通办”一项,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就能节约大量群众的时间、人力、物力和经济成本,让许多家庭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更不必说相对复杂的社会保障、就业关系、创新创业等业务办理,如果能全面铺开“跨省通办”“一网通办”,必然能够释放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信在大家的积极配合下,婚姻登记的“跨省通办”定能顺利试行,成为一次成功的政府政务改革实践。被选定为试点地区的各级政府,也要充分发挥能动性,推动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机制,并在其他政务服务的供给中,加快应用试点经验。
(原标题《特评|520前夕发出的这份爱的礼物,收到了吗?》)
编辑 许舜钿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范锦桦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