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 |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如约而至
读特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2019-01-11 09:18

作为国家级综合性设计展览,经过精心筹备,备受关注的“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于1月11日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开幕。此次大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圳市委宣传部承办,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作为执行机构。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以“新时代·新生活”为主题,分为主题展览和学术论坛两大部分。其以“案例”为结构和展示方式,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策展团队的作用,通过提名推荐和公开征集的方式,广泛挖掘2015年以来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

展览分为传统活化、形象传播、中国智造、科艺融合、智慧城市、城乡营造、品质空间、友好社区八大版块,通过82个案例的有机组合,呈现新时代中国设计、公共艺术的总体面貌,讲述新时代中国设计、公共艺术与新生活的关系。在持续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市民可以通过这些设计触摸时代脉搏,聆听设计故事,迈向更美好的生活。

此次大展的总召集人杭间表示,相比于往届,此次大展的特点是新、全、系统和综合。“这些经过精挑细选的案例都是怀抱善意的目的,着眼于解决当下的问题。我们尝试呈现三年来中国在设计文化方面的追求,更侧重设计文化价值的挖掘。”

    传统活化·竹里

展现设计文化使命感

有人说,设计链接了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和世界可能的变革。“为一个更好的世界而创造”,让设计充满了使命感。在此次大展中,方方面面都呈现了高度而自觉的文化使命和担当。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设计师和消费者,而中国设计也不断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重新发现传统、认识传统,将其与当代社会文化进行创造性结合,本土设计、东方设计、新中式等中国风格的设计渐趋活跃。在“传统活化”版块就展现了以设计激活传统的优秀案例。

由策展人吴海燕、杨冬江带来的一系列案例汇聚了传统工艺活化、传统形制活化、传统材料营造空间、中国古典生活美学重构等作品。鲜活生动又多样化的设计,为传统经典注入当代活力,体现东方人文思想的开拓性与创造性。

伴随国家的强盛,中国设计在国家一系列“主场外交”等活动中积极参与视觉设计、室内及环境设计、活动系统整体设计、礼品设计等,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何通过设计更好地传达国家形象?这也是此次大展的思考所在。

在“形象传播”版块,可以感受到设计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部分的优秀作品,超越了一般概念化的解读或图解,逐步探索出一条有效传播的路径。

譬如,G20杭州峰会形象设计中代表连接和沟通的线条与桥梁,2018年上合组织峰会设计中的青岛元素;又比如2022年亚运会会徽的设计对“勇立潮头”的精神呈现……这些作品代表了国家在国际舞台的设计面貌,是国家文化和软实力的自信体现。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设计活动的规模和水平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中国设计逐渐开始形成基于千年文脉传承的东方视野,并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形成品牌效应。由策展人颜为昕带来的设计周/设计活动案例,从本质上探寻本土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从2018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到深圳设计周,从国际竹建筑双年展、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再到设计的价值展览,我们可以从中一窥本土设计的能量。

     品质空间·深坑酒店

体现设计文化新思考

时代不断向前,这使得我们需要以创新思维为设计注入灵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过程中,设计师与科技工作者一起,系统攻关,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设计应用,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智造”版块,策展人许平带来的“国之重器”“民生产业”等大量案例为观众展现了“中国智造”的累累硕果。大到“ARJ21国产支线喷气式客机”“新型可变编组动车组工业设计”“高速双层动车组”等重型装备;小到关系民生的日常设计,如桌椅沙发、儿童餐椅、仿生机械手、保温外卖箱等作品,为我们勾勒出可持续的、环保的、以人为本的设计。

漫步展厅,我们可以看到从设计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去传承非遗手艺的案例——“看见大山”展览。通过设计让非遗手艺重返“日用之道”,开拓了非遗和精准扶贫的新思路;我们可以发现充满文化力量的书籍设计新思考;在“科艺融合”版块里,呈现了日常生活领域,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这也成为当代设计的重要命题。

进入“后工业时代”,产品设计在当下面临新的机遇和考验,设计也不断思考人与物品的真实关系和交互的程度。基于互联网,智能化的家具环境,让使用场景变得多元化。比如饮食、沐浴、睡眠质量能够随着氛围优化而被提升。在此次大展中就出现了很多智能家居的设计,让人大饱眼福。

新时代,如何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在“智慧城市”版块提供了各种答案。婴儿吸发理发剪、Lisa管家机器人、体感电动螺丝刀等等设计给智能生活打开了大门;泊车AGV、为用商店、智动柔性充电弓、活水飞轮等城市智慧管理设计作品则体现了中国设计在创建智慧城市,优化城市空间和居民生活品质中的新思路。

     智慧城市·活水飞轮

推动设计创造美好生活

艺术设计当随时代变化。“城乡营造”版块旨在探讨新时代的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为城市更新发展、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在城乡空间营造、城乡产业转型、地域文化发展、历史记忆保留、旧区改造更新、区域活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价值引领作用,增强人们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为中国而设计”案例展现了全球化设计体系与中国语境的碰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与“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同为博览类建筑,却呈现出先锋与传统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设计互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船厂1862”和“天津滨海图书馆”体现了打造公共文化艺术场域的多种途径。

微胡同、胡同花草堂、大院胡同28号改造等等聚焦城市“微空间”的作品探讨了艺术家、设计师主动介入,从而让社区更便利;百鸟林公共艺术装置、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非遗扶贫与传统工艺工作站则将助力非遗手工艺资源向生产力转型,推动乡村振兴;特色小镇的系列案例以及采风式乡村体验案例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更将公共艺术嵌入乡村。

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一直是人们的愿望。在“品质空间”版块,诗意社区、建筑改造、地铁空间、城市家具设计乃至公共厕所的大量案例汇聚了设计师让城市与空间,让生活与家居变得更好的实践。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如何在社区营造、环境改善、公共参与中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也是设计和公共艺术长期以来的追求。由策展人王绍强的社区温度与策展人金江波的缤纷社区组成的“友好社区”版块,通过简单质朴又富有人情味的设计,体现了城市发展中的人文关怀和社区精神。

设计的核心是“问题”和“机会”并存。发现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正是为此而存在。设计只有活在生活中,活在设计对象的故事里,才有呼吸感,才能成为一种温柔的提醒,一份独特的人文关怀,一种蓬勃向上的城市精神。

“中国设计大展”的宗旨是鼓励中国设计创新,促进社会生活进步。“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更是汇集和凝聚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的创新力量,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具有建设意义的途径和方式。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