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参观者。在省委宣传部主办、深圳市委宣传部协办的“不忘改革开放初心 建功立业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40年成就学习体验活动中,来自全省各行各业的多名改革开放亲历者、劳模、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三八红旗手、南粤工匠、外来务工人员、学生等,跟随展览,漫步时空隧道,重温光荣历史。一个个熟悉的历史场景,让他们感慨万千,过去的峥嵘岁月令人动容,而今天的伟大成就更令人自豪。
复原街景重现中英街往事
场景:复原中英街街景
亲历者: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创馆馆长孙霄
改革开放之前,中英街一边是宝安县,一边是香港。香港一边商店商品丰富精美,内地这边却贫穷落后、物质匮乏。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曾赴中英街调研,“一街两个世界”的强烈落差让他深受触动。此后,在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习仲勋正式代表广东省委向中央提出建议,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先走一步”。曾经紧闭的广东也从此打开了开放的大门。
孙霄称,改革开放之后,中英街开闸解禁,因为连接香港,它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成为闻名遐迩的购物天堂。许多人说,来深圳不到沙头角等于没有来深圳,来深圳一定要到“特区中的特区”沙头角走一遭。
“在这个场景前面,我们回顾历史,感慨万分。沙头角是一部史册,它记述了19世纪英国殖民主义侵略瓜分中国以及我们中国人民不畏强迫,反抗斗争的壮丽诗篇;沙头角又是一支歌曲,它记载了沙头角客家人不远千里,开拓建设美好家园的美丽之歌;沙头角它又是一部改革开放的壮丽史诗,它记录了沙头角人民敢为天下先,在全国率先树立商贸业改革大旗的故事。”孙霄说。
蛇口今昔强烈对比震撼人心
展品:蛇口工业区对比照片
亲历者: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第一批职工林小静
“我在蛇口长大,最早的蛇口就是荒山野岭。”看着蛇口工业区建设前后的对比照片,林小静回忆道。当年的蛇口有七个自然村,村周围是海,涨潮的时候,海水会淹没村里的泥泞小路,村民靠种田、打渔、养蚝为生。
改革开放的春风首先吹到了这里。作为蛇口工业区的第一批职工,林小静和同事们投入了轰轰烈烈的蛇口开发建设中。“我们做了‘五通一平’,兴建码头,把这里修建成为适宜居住的地方。从蛇口开始的人事改革、住房改革,也不断推向全国。蛇口的精神就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
中山温泉宾馆试水中外合作
展品:中山温泉宾馆员工守则、员工打卡机等系列展品
亲历者:中山温泉宾馆顾问吴励民
“我们开业的时候是1980年,这是我们当时用的员工打卡机,这是员工守则,还有客户服务程序,这些都是当时其他地方没有的。”吴励民为大家介绍展品。在2008年退休前,他是中山温泉宾馆副总经理,展览中的这些展品,他是最熟悉不过的。
他介绍,中山温泉宾馆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宾馆,在1979年由著名企业家霍英东、何鸿燊先生等人投资兴建,是改革开放一个重要的标志物。建成后,中山温泉宾馆采取了一套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比如采用了打卡制度,员工出勤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先进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成为改革开放后酒店行业的一道标杆。“宾馆的软件和硬件条件都是最好的,很多人专门来学习。”虽然退休多年,吴励民仍然为此骄傲。
“三天一层楼”成就“特区速度”
展品:国贸大厦封顶照片
亲历者:国贸大厦建设者王顺高
看到国贸大厦封顶的历史瞬间,王顺高想起了三十多年前那段火热的日子。国贸大厦进入快速施工期以后,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不断“长”高,让“三天一层楼”成为了令人惊叹的“特区速度”。
1984年,国贸大厦封顶,53层的大厦主体工程顺利完成。这是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和实施物业管理的综合性多功能超高层建筑。“当时我们知道我们从事的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工程,所以大家也都特别兴奋,每天都忘我投入到工作中。”这位当年的中建三局员工表示。如今,王顺高和家人仍然会不时到国贸大厦喝早茶,每次登上这座大楼,内心充满自豪。
从引进国外技术到实现国产化
展品:广州地铁1号线列车照片
亲历者: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迪军
“广州地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规划,到90年代正式动工,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1999年,1号线正式运营,是广东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王迪军表示。
“印象最深的是,在修建1号线的时候,我们引进的是欧洲和美国的技术。而到现在我们已经完全实现了所有轨道交通的车辆、信号等关键设备的国产化。”他说,这得益于国家对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以及基础建设的支持。“广州地铁到今年4月份为止,已经开通到了391公里,13条线路,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478公里,未来还规划了地铁线路上千公里。我相信我们的时空距离以后会越来越短。”他说,新时代下,广州地铁集团将坚持创新,通过科技手段,在运营系统保障与乘客服务等方面带来突破发展。
“黄金通道”串起“黄金经济圈”
展品:广深高速俯瞰照片
亲历者:广深高速原董事长邓崇正
广深高速公路于1997年7月建成通车,是我国第一条粤港合作修建的高速公路,成为联系穗莞深港的重要通道,促进了四地经济贸易往来和繁荣发展,被誉为“珠三角黄金通道”。
邓崇正表示,最初建设的时候,最大的困难其实是资金问题,因此当时采取了创新的融资模式,大胆引进国际银行来进行贷款,有效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困难。他还表示,当时国外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国内高速公路的各种技术标准都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广深高速建成之后,大批的人才输送到广东省的各条高速公路上,可以说,广深高速也是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人才孵化器。
除了高速公路建设,邓崇正对广东的桥梁建设也充满自豪:从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虎门大桥到连通广州和番禺的洛溪大桥,再到如今惊艳全世界的港珠澳大桥,一座座大桥的落成便利了老百姓的生活,也代表了强劲的广东实力。“广东桥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世界前列。未来,虎门二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将更大程度地造福百姓。”
编辑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