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光辉文献
李凤亮
2021-12-14 09:11

提要

纵观历史与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接力续写的大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科学战略部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清晰展示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艰辛历程和前进足迹,对中华民族今后前进方向、奋斗目标和战略谋划进行了鲜明昭示,是一篇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光辉文献。

1

从实践维度回望历史:在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一)《决议》对党史的划分科学合理

与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相比,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其重要意义并非是对此前两个决议的后续历史作出补充,而是对百年大党整个奋斗历史作出的全景式总结。《决议》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伟大实践,为新时代我们党继续带领人民群众走向繁荣富强指明了方向。《决议》将党的历史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对每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伟大成就进行了具体阐述。特别着眼于新发展阶段,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用较大篇幅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对党的发展历史阶段的划分更加清晰,分析和界定更加科学合理。

(二)《决议》是党的百年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也是第一次聚焦建党百年来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如前所言,在党的历史上,分别于1945年和1981年作出历史问题的决议,都对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决议》是党的百年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也是第一次聚焦建党百年来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五个方面的历史意义,分别涉及百年奋斗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人类发展以及党的自身的伟大贡献,涵盖了实践与理论、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国内与国际等多个层面,体现了一种大历史观和系统思维。《决议》以“十个坚持”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这“十个坚持”,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统一体,既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科学指引。

在建党百年之际,党中央召开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郑重的历史性、战略性决策,充分体现了党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和使命担当,充分体现了党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注重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

(三)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

回望百年,每在重要时刻,我们党总是在对历史的全面回顾、深入思考、系统总结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决议》的出台,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分量和历史分量,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我们党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

从理论维度观照现实: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一)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的政党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举旗定向、掌舵领航、谋篇布局,不断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三次飞跃,每次飞跃都产生了理论成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

坚定“四个自信”,就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理论创新”总结为宝贵的历史经验之一,展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了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成功密码”。坚持理论自信,就是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伟大飞跃,是我们党“四个自信”的源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源于高度的理论自觉,而这一理论自觉又源于对建党初心和使命的坚守。这次全会是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坚持理论自信,正是我们党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引领。

3

从思想维度远瞻未来:《决议》开创性地提出“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面向未来,要坚定“两个确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各项事业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决议》全文3.6万字,其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篇幅近2万字,从十三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重点阐释了其中的原创性理念和思想,以“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重点阐述。《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体现了全党意志、反映了人民心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大的政治成果、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最确凿的历史结论,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

坚定拥护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全党就有定盘星,全国人民就有主心骨,中华“复兴”号巨轮就有掌舵者,面对惊涛骇浪我们就能够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就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互动的复杂条件下,坚持正确前进方向,乘风破浪不迷航;就能始终把握发展规律,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谋划事业发展、应对风险挑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奋勇前进。

(二)面向未来,要坚持党的坚强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对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的最适合的节点。《决议》通篇融汇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所进行的奋斗、牺牲和创造,概括了“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放在10条经验首位。这就阐明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全会同时也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面向未来,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一百年来,以“中国之治”为基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举世瞩目,“中国之治”不断开辟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纵观历史与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接力续写的大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科学战略部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编辑 编辑-高原(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