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打造扶贫新模式 ——与毕节的“三年之约”

2018-12-07 16:10
摘要

2017年12月18日,恒大结对帮扶贵州毕节被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评选为“2017年度中国民生示范工程”。

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走访大方县贫困群众。

汽车沿着毕节蜿蜒的山路缓缓前行,往下望去,百余栋红黄相间的居民楼整齐排列,居民三五成群地漫步在楼宇间,老人徜徉、孩童嬉戏,一派其乐融融的幸福景象。

2017年12月18日,恒大结对帮扶贵州毕节被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评选为“2017年度中国民生示范工程”。27日,恒大结对帮扶贵州大方县的“政企合力整体脱贫攻坚”模式被收纳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2017)》。恒大正以贵州毕节扶贫的例子打造扶贫的新模式。

恒大援建大方县东关蔬菜育苗中心。

三年前的12月1日,毕节还是个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而三年后的现在,毕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恒大助力大方引进的安格斯肉牛产业分红2000万元,直接带动4万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间接带动5万农户增收,肉牛产业已成为大方县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并逐步使大方县发展成为全国基因纯正、现代化程度高、产业链完整的安格斯肉牛基地。

这都仰赖于三年前恒大集团宣布结对帮扶毕节, 从2015年12月开始,恒大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全国政协鼓励支持下结对帮扶毕节市,无偿捐赠110亿元,派出2108人的扶贫团队常驻乌蒙山区,通过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以及教育扶贫、保障扶贫等一揽子综合措施,计划到2018年底帮扶大方县1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到2020年要帮扶1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田德友老夫妇搬迁前居住在东关乡偏远山区一间破旧不堪的土坯瓦房。

如今,不光大方县的三年之约即将兑现,毕节市其他地区的扶贫工作亦同样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诸如大方县50个新农村的交付和奢香古镇商业街的打造、还有投入了57亿元打造出西南地区的两大基地、以及从幼儿园到职业学校的教育培训保障等等,不但让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拎包入住新居,恒大集团还与各级政府一道提供就业岗位供搬迁贫困户选择,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到2020年底,还要助力毕节72.46万人稳定脱贫。他们将继续驻守在扶贫前线,助力毕节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在脱贫路上,他们的身影闪耀着光芒。

田德友一家在一个寓意着吉祥顺利的日子搬离了破旧的老屋——2017年农历六月初六,从此和小儿子及老伴阔别了在大方县东关乡半冲村生活了81年的一间50平方米的土墙黑瓦房。

毕节市所在的乌蒙山区,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针对田德友这样基本丧失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群众,恒大集团在毕节10个县区建设12个移民搬迁社区及50个新农村,解决毕节市22.18万(5.2万户)贫困户的移民搬迁,同步配建教育、商业等设施,配套适宜贫困户就业的产业。到目前为止,已有10.7万贫困户喜迁新居,81岁的田德友就是其中一员。

踏进恒大35村新房的那刻,田德友喜笑颜开:“在大山生活了大半辈子,以往根本没想过有一天能够搬出来,还能免费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住在2层楼的新房里,看着家中配套的电视、沙发、桌椅和床柜,田德友一个劲地笑:“我就等着小儿子把媳妇娶到新房子里来咯,我还要抱孙子咧。”

田德友在恒大扶贫队员的陪同下参观自己的新家。

搬进新居后,田德友老两口的生计也得到了解决,此前靠政府低保度日,如今在家中坐收分红。为了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恒大和大方县政府合作,为每户配建2个蔬菜大棚,并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的形式,以每个大棚900元的租金,对农户的大棚进行流转,由公司统一经营管理,进行火龙果和草莓种植。

“田德友老人的小儿子在外打工,两个老人无法经营大棚;针对这种情况,会优先考虑流转并参与分红,流转费用直接交给两位老人。”东关乡副乡长李箐告诉笔者。

2016年8月,29户滑石村村民整体搬迁,黄斌住进被千里梯田环抱着的恒大二十四村。现在的他有了一家名叫“幸福滋味”的餐馆,招牌很醒目地立在大方县县道与恒大二十四村的岔路口,也就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每每有外地游客来到黄斌的餐馆,他都会和客人们聊起恒大的扶贫故事和他现在的幸福滋味。

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小高层,一片片被开荒的绿梯田,一张张充满希望的笑脸。在毕节,改变的是城市容貌,不变的是各界扶贫人的初心。到最需要的人民中去,他们正在用汗水亲身实践着这一点。

编辑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