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珠三角城市低碳发展整体水平较高
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2018-11-28 15:32

11月28日,中国社科院-国家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十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8:聚首卡托维兹》。

绿皮书指出,2018年气候变化绿皮书主题是“聚首卡托维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从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到即将在波兰卡托维兹召开的气候公约第24次缔约方会议,国际气候进程走过了十年艰辛曲折的历程。气候变化绿皮书十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和反映国际气候进程和中国的低碳发展。回首十年,国际气候进程坎坷前行,国内绿色低碳发展如火如荼。

中国用努力和实际行动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重大转变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代表皮书主编谢伏瞻院长到会祝贺,并指出,过去十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在曲折中前行,国际气候治理格局出现了重大调整。2015年通过《巴黎协定》是国际气候进程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凝聚了国际社会在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责任和行动等方面的新共识,也是国际气候治理的一个新起点。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大势所趋,应对气候变化依然任重而道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2017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6年下降5.1%,比2005年累计下降约46%,比2020年提前3年实现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中国用努力和实际行动实现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重大转变。

绿皮书指出,回首十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从理念创新,到目标设定,从政策行动,到实施成效,都发生了变化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以节能减排的实际行动,积极履行绿色低碳发展的承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重要贡献,国际社会有目共睹。

理念创新方面,自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以来,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发展、丰富、系统、升华。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随着对气候变化科学认知的不断深化,结合国际气候治理格局的演化,中国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从相对被动应对,向积极贡献,主动引导,争取引领的方向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目标设定,并采取了政策行动,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绿皮书认为,中国对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作出贡献。中国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缔约方,在国际气候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中国经济体量大,增速快,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天然具有世界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国通过实实在在的减排努力和外交实践,为构建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促成《巴黎协定》的过程中,中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2017年6月,特朗普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而中国坚定推动落实《巴黎协定》的立场和行动,赢得国际社会的赞许和尊重。

东部城市、生态优先型城市、珠三角城市低碳发展整体水平较高

为了解我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全新开发的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2016年我国不同低碳城市进行了多维度成效评估。评估发现72个城市低碳综合指数集中在68-99分之间,90分以上的3个、80-90分的38个、70-80分的28个、60-70分的3个,低碳水平有了整体提升。

绿皮书指出,按照地理位置评估发现,东部城市的低碳水平>中部城市>西部城市,其中能源结构调整对不同地区的城市低碳发展都有积极促进作用。东部城市在宏观、产业和低碳政策创新领域的低碳贡献度最大,说明由结构调整和创新引领的方式可以较好减少碳排放,但是东部地区内部的碳排放量差异明显;中部城市宏观领域的分数高于西部城市;西部城市在生活和资源环境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按照城市类型评估发现,生态优先型城市的低碳水平>服务型>综合型>工业型。服务型城市在产业、能源上低碳优势明显,综合型和生态优先型在生活、资源环境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工业型城市在各领域的低碳平均水平处于中后位。在每类城市内部,城市间的碳排放具有差异性,其中单位GDP碳排放都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但服务型、工业型城市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CO2排放量内部差异明显,需要缩小差距。

按照城市群评估发现,珠三角、云贵川、海峡西岸城市群低碳水平最好,京津冀中由于北京的突出作用提升了整体低碳水平,剔除北京的因素,整体水平会下降。西北、晋陕蒙、山东半岛、中原、东北地区的低碳综合指数和分领域低碳水平处于后位、中后位,是未来重点关注的区域。

按照城市级别评估发现,四个直辖市的低碳综合指数表现为北京>重庆>上海>天津。省会城市中,低碳综合指数排名前位的呈现出低碳排放低经济增长现象,排名中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排名后位的呈现高碳排放低经济增长现象。

绿皮书建议:应明确城市发展定位,缩小区域内城市低碳发展差距;优化指标选取,扩大评估范围;发挥低碳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效应,构筑区域绿色发展新体系。

实现控制全球升温1.5℃目标面临巨大挑战

绿皮书指出,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科学认知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事实。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余勇代表皮书主编刘雅鸣局长到会祝贺时也指出,2017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时期高出约1.1℃,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冰冻圈不断收缩,海平面上升加速上升,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的不利影响正在加剧。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今年大家见证了夏季北半球的极端高温事件以及严重的台风。今年10月,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韩国仁川发布了《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分析了目前全球温升事实、趋势和影响,全面评估了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努力消除贫困的背景下,实现控制全球升温1.5℃目标情景下的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减排路径等。

余勇认为,相比2℃目标情景,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可以更好地避免一系列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与风险,但要实现1.5℃目标,要求的剩余排放空间不到4200亿吨二氧化碳,如果维持当前排放速率,将在10年之内用尽,这使得全球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10年基础上减少45%,并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和领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进行低碳转型,挑战可想而知。国际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和脆弱地区采取行动的关键。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坚定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的战略选择。

绿皮书指出,2017年6月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2018年是气候变化谈判多边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进入收尾阶段,同时令人关注的是,以促进性方式开展的“塔拉诺阿对话”(Talanoa Dialogue)将焦点转向“提高力度”问题,力图寻求弥补全球长期目标和各方努力差距的解决方案。各方希望能在《巴黎协定》的框架下,用更为创新的方式和视角来审视现有的谈判进程、政策和行动进展、国家和非国家主体的作用、国际合作机制等,思考人类如何共同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长期性的挑战。中国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努力,进一步推动落实《巴黎协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加强适应措施,为保护全球气候环境、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贡献。

编辑 张颖

(作者: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