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讲座,再说费穆
读特驻沪记者 匡彧
2018-11-28 14:22

由苏州美术馆、苏州市名人馆、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联合主办的“诗人导演——费穆文献展”于10月20日至11月25日在苏州美术馆展出,系统展示我国著名导演、编剧费穆的一生及费氏电影美学。近日,苏州美术馆再邀请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兼职教授张伟先生和上影集团国家一级导演、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朱枫先生到馆举办两场讲座,分别从各自的研究角度,讲述了他们眼中的费穆。

      费穆

“诗人导演——费穆文献展”得到费穆子女和亲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共展出实物57 件、期刊报纸97件、照片31张、影片5部,观众反响极好,美术馆遂决定再举办讲座,邀请专家全面诠释费穆的电影创作和艺术追索。张伟先生以“从复活到还原——诗人导演费穆及其文献展”为主题,从文献的角度为费穆导演勾勒出他的艺术历程。朱枫导演以“世界电影的中国坐标——论费穆的价值”为主题,解析了费穆的生命密码、讲述费穆电影之于中国电影的意义以及影片《小城之春》的导赏。

      《小城之春》剧照

张伟先生认为,费穆对电影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他不盲从流行,不迎合世俗,探寻着如诗如画的东方美学。1933年,27岁的费穆导演了处女作《城市之夜》,一举成名,此后他陆续编剧或导演了 《人生》、《香雪海》、《天伦》等电影,编导了《浮生六记》、《红尘》、《秋海棠》等舞台剧。由于在电影语言和技术层面超越了其所处的时代,费穆和他的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沉寂无音。从上世纪80年代起,费穆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报刊和其他媒体上,他被人们重新打量,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最杰出的电影和话剧导演之一。

朱枫导演介绍说,费穆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标志性意义的导演、编剧之一。他一生创作了21部电影和16部舞台剧,这些作品已成为20世纪中国电影和舞台艺术的巍巍高峰。中国电影史上有两项第一属于费穆导演:《天伦》首创用民族音乐配乐,《生死恨》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但真正能够体现他在电影史上地位的作品是《小城之春》。这部电影是费穆电影美学的集大成者,也代表了诗化电影美学,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标志性地位。影片中大量使用长镜头、多视点拍摄,以及插入解读式的旁白,呈现了费穆将中国传统抒情艺术与电影这一新表达手法相结合而做出的尝试与探索。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驻沪记者 匡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