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叫玩转十字绣!深圳打工女7年绣出25米长的《清明上河图》
读特记者 方兴业 文/图
2018-11-20 08:07

长25米,宽62厘米,画中684个人物栩栩如生,122座房舍和124棵树木形象逼真,这是中国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十字绣巨幅作品,出自深圳的一名打工者。她用7年的业余时间完成,是勤苦、恒心、毅力的结晶。

“针针看来皆是血,七年辛苦不寻常”。从开工到完成,2500多个日夜,这位女工默默刺绣,出品后也秘不示人,珍藏自赏。但最近一个特殊的原因,这位女工向记者展示了她的作品,记者得以一睹珍品,欣赏十字绣呈现的名画华彩。

任达桃正在展示用7年业余时间才绣成的名画《清明上河图》。

25米长600多个人物栩栩如生

《清明上河图》原画是北宋时期的风俗画,画家为张择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属国宝级文物。

在深圳市龙岗区打工挣钱的任达桃,用十字绣这种古老的技艺演绎这幅传世珍品。由于作品又长又大,她租用的斗室无法展开,于是与记者约定在深圳大运中心城的体育场馆广场观看绣品。

一个周末的下午,记者来到约定地点。只见她把绣品卷成筒状,提起来感觉有十五六斤重。记者需要竖着展开拍摄,她说:“画很长的,光我们俩打不开的。”

于是我们请周围正在游玩的游人帮忙。游人得知是十字绣名画,欣然应允,借此一睹。在8个人的共同牵拉、协助下,画卷徐徐展开,北宋汴京和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和民生百态映入眼帘。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围观。“太漂亮了,绣得这么好,真是不可思议!”人们啧啧称赞。

“一针一线,绣人绣物,真不容易!绣了多长时间?”有人赞叹后问道。

“7年,全是用业余时间绣的。”任达桃回答说。问的人连说“佩服,佩服!”

记者度量了一下,绣品足有25米长,62厘米宽,站而观之,大气磅礴。记者一边牵拉展画,一边拍摄视频,足足用了将近3分多钟才拍摄完。

继而细细观赏,只见画面相当精美,用针线绣出的人物、牲畜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房舍、桥梁、舟船形象逼真,好像触手可及。

任达桃介绍说,画上共绣了各色人物684个,各种树木124棵,形状各异的房舍122座,面目不同的牲畜96头,大小轿子8顶,是用49种颜色的线来绣的,绣出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生活状况。

2500多个日夜默默刺绣

任达桃是来自贵州省遵义的乡下女子,心灵手巧,善做针线活,精于纳鞋、缝制衣服等活计。2002年,她来到深圳,在工厂打工。初始,她工余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拿起针线绣十字绣,曾绣过《红楼群芳图》、《家和万事兴》等家庭装饰用的小型作品。

两三年后,她觉得“小打小闹”不过瘾,想尝试大幅作品的制作。但绣什么好,一时没有想好。有一次,她看电视时,看到了《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深深地被这幅传世名画吸引住了,特别是反映宋朝汴京各色人物、各种活动的生动画面,让她久久难忘,深深喜欢,于是决定用自己的刺绣手艺放大画面,阐释画中的精义。而且这幅画场面宏大,图案复杂,工程浩大,难度很高,这正是她要挑战的。

她把此前绣制的刺绣作品卖掉,用所得来的钱订购了《清明上河图》十字绣绣布样板。绣布长达25米,宽62厘米,若以面积计,相当于15平方米的房子那么大,堪称鸿篇巨制,要绣完它,预计需要七八年的时间。

样板、针线准备好后,2011年3月28日晚她绣了第一针,开启了漫长而艰苦的刺绣历程。

没有宽敞的房间,只有租住的那20平方米的斗室,放不下绣架,只好用手托着刺绣。在门口,在窗户,过路的人看到她每天专注、不停地绣,而且看到样板上“清明上河图”字样,总会驻足观赏,问这问那的,工作受到干扰,影响进度,于是她把样板上的“清明上河图”字样,用剪刀剪掉。但还是有很多围观,毕竟这幅图太有名了,画面太吸引人了。于是她干脆就搬到二楼,终于可以静心刺绣了。

打工者的时间很少的,每天8小时上班,她只能在工余绣画。下班后就匆匆回家,草草吃饭后就坐在床边,展开样板一针一线地绣起来。经常从晚7点开始,一直绣到凌晨。睡几个小时就有起床,往往从清晨5点绣到8点,然后再匆匆赶到工厂上班。每年的节假日也没有休息,时间全部都用在这上面。

任达桃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15年,在湖南的妹妹喜迁新居,请她参加入住仪式。任达桃想到每天都要刺绣,于是表示去不了。妹妹说:“你既然丢不开,那就把绣布和工具带过来吧!”任达桃这才答应过去。她在妹妹家里住了十多天,每天都坚持刺绣,那怕十分钟、二十分钟这样的碎片时间也要用上。

“我家在农村,生活贫困,丈夫生意不顺,日子艰难。家人们劝我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刺绣上,业余应该去做钟点工补贴家用。但我没有听他们的,一心一意地绣画。”任达桃说。

刺绣是慢工细活,耗费的是时间,考验人的恒心和毅力。2016年,任达桃不幸患子宫肿瘤。“身体出问题了,不要再绣了吧!”家人们都这样说。可是那时已经绣了3年多,工作过半了,怎能半途而废?任达桃不愿放弃,一边治病一边坚持刺绣。“只要有一口气,我都要绣上一针!”任达桃说。好在天道不弃,她身体日渐好转,刺绣得以继续。

“针下去、手下去、拉绣线”,这样的动作重复千千万万次,孤寂,枯燥,非一般人所能忍受。节假日,人们都休闲娱乐了,她却闭门刺绣;夜深人静,多少人早已进入梦乡,而她却还在埋头穿针引线,腰酸背痛,两眼昏花。实在受不了,才起身,到户外走走,活络筋骨,揉按眼睛,缓解疲劳。“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学问家的写照,也是任达桃刺绣的形象反映。

2017年,对任达桃而言,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巨幅《清明上河图》刺绣作品终于成功绣出。至此,这幅刺绣作品历时7年,历经28个春夏秋冬,历经2500多个日日夜夜。期间,用来抵针的抵座用坏了4个,绣针用断了30根,穿针引线的动作则不知重复了多少万亿次。当收结最后一针时,任达桃如释重负,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成功了!”她心里默念着。

但是,此时的任达桃已一身病。由于长时间坐着低头刺绣,缺少活动锻炼,她的颈椎、腰椎出现严重问题,经常疼痛,每天用药。双眼也大受伤害,视力严重损耗下降,看东西看不清楚,看书看报更是困难。手上突起的一个个老茧自不必说。“尽管这样,我不改初心,不后悔做这件事。”她说。

为治病忍痛割爱卖绣品

从一开始,任达桃绣这幅作品就是出于兴趣,打算作为藏品,自己欣赏。可是,成品一年后的今天,她不得不忍痛割爱,贱卖它,换些钱给家婆治病。

她家婆患的是严重骨病,腿脚已跛,疼痛难忍,步履蹒跚,在家乡贵州遍寻名医都没有治好,花钱无数,家底越来越薄,亲朋好友都借了钱,治疗最终难以为继。

“家婆对我很好,从进婆家门起她就关心我,照顾我,我很感恩。现在每天看她每么受罪,我心里很痛苦。我想要治好她的病。但现在我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这幅画,唯一能做的就是卖画换钱。”任达桃说,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这幅绣品是我的心血,我为它付出了7年的时间,就像一个养育了7年的孩子,要卖掉,我真的很舍不得啊!要不是遇到跨不过去的坎,我是绝不会让它离开我的。”说到这里,她眼里噙着泪花。她还说,这么大尺寸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市价七八十万元,而她并不奢望发这个财,只想把付出的心血收回来,用这点钱去为家婆治病。“希望懂得艺术欣赏的有缘人买去,收藏、悬挂都是很好的!”她说。

采访结束时,任达桃又抱着十多斤重的《清明上河图》绣画回住地去了。看着她远去的背景,记者心里默默祝她卖画顺利,拿钱去给她孝敬的家婆治病。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记者 方兴业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