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安全研究报告发布:海外利益保护已成当务之急

读特记者 李萍
2018-11-16 14:24
摘要

11月16日,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国际安全蓝皮书:中国国际安全研究报告(2018)》。该蓝皮书指出,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与国内经济社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海外利益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议题。

11月16日,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国际安全蓝皮书:中国国际安全研究报告(2018)》。该蓝皮书指出,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与国内经济社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海外利益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议题。            

蓝皮书指出,全球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是大国竞争再起、国际秩序转化、重大技术变迁等几个方面的动向都在深刻影响国际安全形势的未来。国际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对推进国际安全治理提出了更加迫切的新要求。

蓝皮书认为,从中国国家安全来看,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与国内经济社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在依法治网、协同治理原则的指引下,中国对互联网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完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总体趋于稳定。

随着我国的全面崛起,尤其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我国在外企业与人员的数量呈爆发性增长。海外利益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议题。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着治安形势严峻、社会冲突不断乃至极端势力长期盘踞等严重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我国传统的海外利益保护机制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

蓝皮书指出,随着我国企业与人员“走出去”的规模日益提升,如2016年我国出境人次近1.4亿,海外利益的迅速增长,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投资者在海外累计投资达1.03万亿美元,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迅速推进,海外中方人员与中国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安全情况较为复杂严峻的地区。

2016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用事业、交通、电信、社会、建设、能源和环境这七项核心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与交易的投资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也达到了近1700亿美元。与此同时,其面临的安全风险也呈日益增长的趋势。在中资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合同额超过10亿美元的89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8个国家属于全球建筑业市场风险最高的前20名。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劳务合作方面,有1/5的劳务人员生活和工作在高危或高风险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4~2015年发生的289起境外中方人员遇袭事件中,不安全时间、不安全地点和经济类相关活动为境外中方人员遇袭的主要原因,分别占36.93%、24.28%和20.4%。从289起案例发生所在国家和地区来看:中东地区占32.87%、非洲地区占30.8%、南美地区占11.76%、东南亚地区占7.96%、南亚地区占5.54%。

有关调研显示,当前我国企业与人员面临的海外危险主要包括:            

其一,政局动荡。如在南苏丹等极高风险国别,因政权更迭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内战,近年来随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族群矛盾日益尖锐,在这些国家的企业与人员也对相关问题感到十分担忧。

其二,武装冲突。如叙利亚等极高风险国别因恐怖主义、内部冲突等陷入长期战争,马里、乍得等国的反政府武装控制区域、阿富汗普什图瓦等塔利班活跃区、巴基斯坦卑路支等地方武装组织活跃地区、泰国南部伊斯兰教分离武装组织活跃区、菲律宾反政府游击队活动区、缅甸民地武装控制区域都经常爆发规模不等的武装冲突。一些企业表示,在一些区域不时爆发的武装冲突已经对企业施工人员造成了重大人身威胁,并直接导致停工、停产甚至人员伤亡。

其三,绑架劫持等重大案件。如在巴基斯坦、马里、菲律宾、南非等高风险国别都存在比较普遍的绑架外国人的犯罪现象,近几年一些中资企业为了赎回被绑架人员已经支付了几十万美元的巨额赎金。

其四,盗抢、诈骗、敲诈勒索等一般刑事案件。目前在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盗抢、诈骗、敲诈勒索中资企业与人员的犯罪行为比较普遍,一些国家警方办案效率低下,造成中资企业与人员普遍存在不安全感。

其五,社会动乱以及劳务阻工等群体事件。如在委内瑞拉等地区,由于政局动荡、经济衰退等,其社会秩序与治安形势在近期快速恶化,部分地区已经发生大规模哄抢店铺、洗劫工地的情况。

【读特阅读+】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实现难度仍较大                  

11月16日,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国际安全蓝皮书:中国国际安全研究报告(2018)》指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实现难度仍较大。

蓝皮书指出,全球气候安全面临巨大风险,极端天气事件概率增加且影响巨大,温室气体含量继续增加,全球平均气温继续刷新纪录,与之相关的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等趋势已经向人类发出警报。在这样的局势下,国际社会基本达成一致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目前各国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蓝皮书也指出,2030年和2050年的长期目标实现难度仍较大,有待于更多的投入和技术突破。各国因国情差异而产生的诉求差异也影响着气候安全治理的进度,美国甚至在加入之后又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这不仅打击履约国的信心,还将影响未来气候环境基础研究的投资,增加全球减排难度。总体来看,未来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需要全球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需要有更清晰和有约束力的目标体系。必须充分认识到事态的严峻性,结合全球减排和控温目标,设定自身的减排具体指标与实施方案。

第二,需要促进多边协作,优化协商机制。加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互相理解与支持,构建国家、地方、民间机构之间的协作治理模式,更大力度地鼓励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帮扶和资金支持。

第三,增强对不断变化的气候的适应能力。人类一方面应继续减少对气候的干预和对环境的损害;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提高灾害风险的预防能力,减轻极端天气对社会经济和生命财产的损害。这不仅需要加强对灾害产生原因、动力机制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优化对气候和灾害相关信息的监测、评估、报告,还需要建立完备的灾害影响数据库,制定防灾抗灾的全面规划。

第四,增强自然系统的修复能力,增加碳汇。继续保护土地、森林、湿地和草原,改善生态系统,增加碳储存,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在缓冲洪水、缓解干旱、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能力。

第五,促进技术革新。如果要达成远期的温度控制目标,人类必须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而这一转型有赖于各方面的技术进步。电力、交通运输、工业等各方面需要加快脱碳技术的研发,尽可能地实现深度脱碳,与此相适应,还需要各项政策、资金的支持,以及对新市场、新社会偏好的培育。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