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报告文学 ·承诺(中)| 决战瑶山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吕延涛 肖意 朱良骏 叶志卫 方胜 陈震霖 方慕冰 李吉莹/文 丁庆林 李瀚/图
2021-05-13 09:02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守着浩浩荡荡的红水河,谁曾想,千百年来,都安、大化两地群众面临的最大生存问题,竟是缺水!

从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抓起。

水,最早进入宝安对口帮扶两地的视野。

2017年5月,广西,闷热。宝安区政协副主席、对口扶持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项健带着对口扶贫协作考察组,穿行在都安、大化的崇山峻岭中。

翻山越岭,考察组先行到达都安的一个村庄。映入大家眼帘的,是村民利用屋顶建成的简易水窖,以及半山腰上简陋的天然塘坑。

塘坑里的水污浊不堪,甚至还有虫子在翻滚。

“天呐,这水能喝吗?”

项健和考察组一行惊讶中满是疑惑。

这种塘坑,过去在都安、大化并不鲜见。大化县七百弄乡内,不少屯到现在还保存着塘坑,当地人称之为山塘。山塘里接的雨水,就是村民们生活用水的来源。

“练山塘”,则是当地人共同的深刻记忆。

七百弄乡弄腾村农绵屯,村子最低洼处,有一个约一百平方米山塘。山塘已经废弃,塘内也没有水,曾经是七百弄老乡用水的主要来源。

“每年开春后,雨季来临时,全村人就要去练山塘了。”村里的老党员蓝志伦回忆,“前一天晚上下雨了,第二天一早,村长就在村子的高处喊:‘练山塘喽!各家各户都要出人,没劳力的,拿出20斤玉米给大伙做饭吃!’”

七百弄乡弄腾村弄棉屯练山塘遗迹

村长吆喝声一落,村子里的人,有牛的牵牛,没牛的拿上木杵,到水塘集合。趁着下雨后泥巴还湿润,有的人牵着牛在水塘踩,有的人用木杵在水塘夯,再把石灰泥土和沙子混合物填塞到石头缝里。经过一天的劳作,缝隙被填实了,山塘成型了。下雨时,总算能蓄点水。

山塘能接多少水,关键是看老天脸色。雨季时,每天还能为每家提供几桶水,用于日常做饭。

“没水洗澡,村里嫁到外地的女子,回娘家都不愿意过夜。”蓝志伦说。

到了旱季,山塘没水,老乡们只能到有水的集中取水点背水。七百弄蜿蜒的山道上,留下老乡们背水的痛苦记忆。

“小时候去背水,走一个多小时到取水点,走回来半路上摔一跤,水全洒掉了,真让人又气又恨。”

韦艳华的肩胛骨上,至今还留着一个疤痕。小时候,她去背水,累得坐地上睡着了,水桶前倾,把她也带倒了,磕到地上伤了肩膀。

水,这是一个大问题。

当务之急,是优先解决老乡们的饮用水问题。

筹集资金,建设水柜——调研组提出了方案。

所谓水柜,就是封闭的钢筋混凝土大水池。下雨之后,山上的水源、屋顶天台上的雨水等都可以接入水柜。一个60立方米的水柜,配套沉沙过滤池及消毒设备,成本约1.8万元,足以解决一家人的用水问题。

“我们这里以前有个传统,哪家嫁女儿,先要上门去看看,看对方家的水柜建得怎么样。”

忆及当年,蓝志伦的语气中充满无奈。

调研组回深之后,宝安区慈善总会、辖区10个街道立即行动起来,动员社会各界,筹集专项资金建设水柜,辖区内60多家爱心企业纷纷响应,积极参与。

宝安区为七百弄乡弄腾村捐建的水柜。

5年来,2053座大大小小的水柜建成,受益贫困人口逾万。

水柜旁边,老乡以立碑的方式感谢慷慨解囊的企业、机构、单位和个人:大族激光、威富通讯技术、欣旺达股份、汇威科技、长丰电器,张民生……星星点点的水柜散落在两地的大山中,干净的水源源不断地流进千家万户。

星星点点的水柜散落在两地的大山中。

2020年6月底,都安历史上首次全面解决极度贫困地区饮水安全难题;

同年底,大化首次实现全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指标达标!

“踩山塘”成为历史,弄棉屯的山塘,在2017年后逐渐被废弃。如今,弄棉屯66户人家,家家都有水柜。

蓝志伦家里,水龙头一拧开,清凉的自来水“哗啦啦”地流淌。洗澡不愁了,外嫁女愿意在娘家居住了,嫁女儿再也不用上门先看水柜了。

“感谢深圳!一水三用贵如油,洗菜洗脚又喂牛,用水难的历史终于过去喽!”

蓝志伦幸福地发出感叹。

在帮助当地乡亲援建水柜同时,由宝安区援建的饮水工程——七百弄乡抗旱应急供水工程,在2021年2月1日也投入使用了。

红水河畔,七百弄和板开乡交界处,是应急抗旱管网工程的取水点。抽水机轰轰作响,通过延绵在大山中85公里长的管网,经过4次加压之后,过滤后的红水河水被送到七百弄乡、雅龙乡弄雄等7个村近4000户人家。其中最高的村庄,竟比取水点高出三百多米。

“几百年来,七百弄人从来没有想到,能顺利喝上母亲河的水。”

对于宝安援助1500多万元兴建的这个引水工程,七百弄乡乡长韦勇臻连连称赞。

在红水河边生活了一辈子、70岁的老人江芝平也没有想到,有一天红水河的水会顺着水管流入他的家中。

江芝平居住的弄腊屯,距离红水河直线距离只有500米左右。祖祖辈辈,弄腊屯的老乡都取用红水河的河水,但山壁陡峭,要背水回来,必须手脚并用攀爬上下,每次取一桶50斤的水,需要一个多小时。

“屯里常有人因为取水受伤。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是红水河的水了,真是太方便了。”

幸福,还有更大更令人惊喜的。

宝安会商大化后,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在干涸的大山深处,建一座水库!

这是七百弄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七百弄乡弄腾村弄狂屯内,有一处四季长流的水源,这也是七百弄5000多座大大小小的石头山下,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稳定水源。水流从山脚的石缝里淙淙流出,流入河道,再经过百来米落差后进入峡谷,最终汇入红水河。

过去,七百弄乡贵如油的水,被浪费了。如今,距离水源地两三百米的地方,王烈水库大坝正在崛起。

王烈水库大坝施工现场。

王烈水库的现场施工经理刘胜紧张地忙碌着。项目总投资3087.92万元,均出自深圳、宝安两级财政的广东帮扶资金。大坝长约92米,坝高约27米,水库预计2021年12月竣工,建成后可以蓄积37万立方米的水,为当地打造一个“大水缸”。

“这一直是七百弄的梦想。”有了“大水缸”,韦勇臻感觉七百弄乡发展有底气了。

在七百弄乡党委的谋划里,建成后的王烈水库在保障为村民供水外,还将为附近提供农业灌溉,设计的灌溉面积是2500亩。

幸福生活有奔头的韦勇臻还设想着依托水库,在当地发动村民搞观光旅游产业哩。

房子

雾气升腾的群峰环抱中,海拔600多米的半山腰上,就是七百弄乡弄防屯了。

这里,是55岁瑶族老乡蓝成观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

坐落在海拔600多米的半山腰上的七百弄乡弄防屯。

和很多瑶族老乡的老房子一样,蓝成观的老房子也是一栋七八十平方米的木房子,房顶铺的是瓦片、茅草。房子分两层,下面一层用于养猪养鸡,上面是个大通间,一家6口人日常的饮食作息,全在这一层。

如今,蓝成观一家已经住上了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房。新房里,还保存着10多年前建房子用的锤子、凿子。

“当年建这个房子,一点点地锯,一点点地凿,前前后后建了一两年。因为是木头房子,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修修补补。”

说起老房子,蓝成观感慨不已,老房子缝隙大,有的手指都可以插进去,山里阴冷,风大,直灌房内,不少当地人得了关节炎。

要让瑶族老乡们住得好,住得暖!

改变,从宝安帮扶开始。

宝安为此投入结对帮扶资金154万元。2018年12月,蓝成观的新房子开工建设,一同开工建设的还有15户人家,全部为原建档立卡贫困户,169人受益。

蓝成观建房获得补助4.32万元,2019年6月竣工,一层75平方米。蓝家又花了三四万块,建了第二层。

新房宽敞明亮。和其他受益贫困户一样,大厅内贴着贫困户扶贫受益明白卡,上面记录着每年的受益情况,2020年,低保金9380元,生态补偿金727.18元……一年下来,蓝家收到的扶贫受益金近12000块。明白卡上还有当地扶贫干部的联系电话,碰到什么困难,一个电话,扶贫干部就来帮忙。

蓝成观的大儿子蓝锋,目前在当地开挖掘机,小儿子蓝永吉在广东东莞务工,一家人每年有七八万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七百弄大山里,如果采取易地搬迁,成本比在当地建房还经济,但弄防屯和弄确屯最终只有1户老乡易地搬迁。村民为何不愿意搬走?

“故土难离,老乡们在这里生活习惯了。他们还担心收入问题,搬到城里,拧开水龙头就要钱。”韦艳华认为,“扶贫,我们还要综合考虑到村民要求,不能一刀切。”

不搬,就把路修到老乡家门口。

七百弄乡弄合村弄根屯,周围全是石山,出行十分困难。公路,硬是在石山上一点点开凿出来。

2公里的通屯路,大部分路段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前后耗时7个多月才完工,每公里造价三四十万元。

不管是什么原因,脱贫路上,绝不让一村、一户、一人掉队!

都安县上镇村弄邓屯全屯30家贫困户共12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85.7%,是深度贫困屯。出于各种考虑,住在危房里的老乡们就是不愿意搬走,饶诚进和村干部一道,多次上门做工作,都无功而返。

既要尊重老乡们的意愿,又要切实解决问题,饶诚进思索中眼前一亮:“不如将就地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结合起来,在周边选址,建在一起,就地安置。”

他和村干部一道商量,再上门,方案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

2018年6月,根据宝安区统筹调度,宝安区福永街道凤凰股份合作公司决定为上镇村提供专项帮扶资金200万元,用于弄邓屯集中危房改造,一次性为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住房。

2019年6月,宝安福永·都安保安弄邓凤凰安置小区竣工验收。

保安乡上镇村弄邓屯里,深圳市宝安区凤凰股份合作公司援建的安置新区。

走在就地安置的弄邓屯里,3排两层高的房子坐落在道路一旁,坚固耐用、整洁舒适。

“以前,我家住的是自己搭建的木板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现在没花一分钱,就住进这宽敞明亮的新房,多亏宝安的‘亲戚’啊。”

住在新房里,弄邓屯村民韦建西满心欢喜,满口感激。

虽然工作中上山时不慎滑倒摔伤了腰,但看到老乡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和漂亮的新居,饶诚进觉得再苦再累都值。

筑房就是筑梦。

5年来,宝安投入9591.55万元用于两地贫困户危房改造,受益老乡4万余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建成广厦千万间”,赢得“都安大化老乡尽开颜”。

大化县雅龙乡尤齐村弄慢屯韦桂红的新家,就在大化县古江移民安置区。这里的安置搬迁人口达3036户,约1.4万人。

弄慢屯是大化瑶乡深处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屯之一。韦桂红兄弟俩,祖孙三代15口人,曾居住在一座30年前盖起的木房子里。

2019年三四月份,韦桂红一家8口人搬到了古江移民安置区一套四房一厅两卫、120平方米的新房里。新房交房前已经粉刷了墙壁、铺上了瓷砖、安装了电灯,“拎包入住”。

搬到县城,用水、用电方便多了,生活也丰富起来。

如今,儿子韦成已考上了大专院校,女儿韦小妹和儿子韦东也到广东务工,加上韦桂红外出务工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很有保障。

韦桂红和儿子在古江移民安置区的新房里整理床铺。

“还是县城里的生活方便,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深圳,感谢宝安,让我们洗脚上田,都成了城里人。”

韦桂红的开心不止是住进了县城的新房子。

“这里的学校比原来的村小也好多了。”

韦桂红口中说的学校,是深圳投资3400万元建设的大化民族新城深圳小学和民族新城中学。

大力改扩建学校,精心选派优秀支教教师,通过教育扶贫,从根本上阻止了老乡们贫困的代际传递。

针对易地搬迁后老乡们的情绪波动,宝安还贴心地引进宝安社区进驻安置区,参与社区管理,让老乡住得安心、舒心。

“宝安还引进了培训公司,对老乡们进行技能培训。”

“安置区周边投资2000万元配套建设的产业园,引进了广东企业,我们也可以去打工。”

专人上门培训,家门口就能就业,韦桂红说,这才是老乡们要的好日子。

日出

韦桂红的同乡、46岁的雅龙乡道德村村民韦翠立也在古江安置区落户了,并且还在安置区附近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从“村民”变成了“居民”。

韦翠立一家从村里搬迁到县城安置区120多平方米的新房时,儿子刚刚来到县城读初中,她就从广东辞工回到老家,专门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可是,她在县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家里的收入一下子少了不少。

2017年年初,在宝安区方面牵线搭桥下,铭顺防护制品有限公司在大化投资建厂,7月招聘员工,8月正式投产。当年年底,韦翠立正式入职,成为一名质检员,每月收入有3000多元。加上老公在广东做机修工每月6000多元的收入,她家已实现稳定脱贫。

“下一步的计划就是攒钱给儿子读大学,好好培养下一代!”韦翠立说。

在都安,韦玉秋也从一名“村民”变成了“居民”。

韦玉秋原先住在都安县菁盛乡东成村。“以前在家种点玉米蔬菜,挣不了几个钱,去镇上买东西要一个小时,我基本没怎么出过村子。”2018年底,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她和儿子搬到了都安县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50平方米的房子,自己没花一分钱。

韦玉秋在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的新房里整理衣架上的衣服。

63岁的她醒得早、起得早,七点多就来到离家步行几分钟的广西都安祥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扶贫车间”上班了。

祥云电子位于粤桂扶贫协作八仙产业园区内,宝安区投入3000万元援建了该产业园,为都安县最大的移民安置新区提供产业配套,带动周边147个贫困村,每年分红240万元,三期全部建成后可解决近4000人的就业问题。

“我们是计件工资,我年纪大,没有年轻人手脚快,但一个月也能挣到1000多块钱。”韦玉秋说,儿子在广东打工做保安,一个月能挣4000多。虽然有低保等补贴,但她坚持去上班,“政策那么好,我不能闲着。”

“我们现在260名员工里,有一半多曾是贫困户,收入在1000多元至5000多元不等。他们都是呼朋引伴一起来厂里上班的。”祥云电子公司总经理蓝振稳说,厂里有一对老年残障夫妇,老头听力不佳老太也有语言障碍,主动要求来上班。于是,他安排他们做劳动强度低、较简单的包装工作,两个人现在加起来一个月可以挣3000多块钱,比以前种地强多了。

除了吸纳贫困户就业外,祥云电子和宝安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宝安拥有数量众多的装备制造企业,祥云电子到宝安采购设备,可以享受扶贫政策的优惠。

宝安近年来还发挥产业大区的长处,出台政策大力协助两地引进企业,推动26家企业落地两县,投资总额达21.72亿元,惠及3万多贫困人口。

粤桂扶贫协作产业园——广西大化铭顺防护制品有限公司工人用自动生产机器加工防护用品。

从祥云电子的大门走出来,厂房左边不远处的白色桥墩,是在建的贵南高铁。建成后,都安高铁站离工厂仅7公里左右的距离。

到时,借助高铁运输,祥云电子的产品运往珠三角地区可由过去24小时压缩至8小时,运达国内主要中心城市也控制在10小时以内,将极大提升货物周转速度,加快企业发展。

“异地搬迁安置户越来越多了,公司发展快一点,规模扩大一点,就可以吸纳更多工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蓝振稳和厂里的工人们都期待着高铁的鸣笛声在身边早日响起。

当祥云电子厂工人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输送到各地时,“龙布日出”文旅民宿的服务员蒙秀梅则盼望着更多游客来到都安龙布屯。

“龙布日出”是有10个标间的集装箱公寓,躺在床上就可以欣赏美丽的日出和日落。项目所在地龙布屯,位于都安大石山区的隆福乡大崇村,是都安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村落。龙布屯则是其中海拔最高、最偏僻的一个屯。

打造都安第一个位于贫困村的民宿!

谁也没能想到,在这么个地方,居然也能开展一场创新扶贫实验。

更没想到的是,这个创新成为对口扶贫中村企结对、政企合作的典型案例。

故事要从陈圆圆说起。

陈圆圆是腾讯集团高级政务专家、为村平台创始人。

2020年4月份,沿着宝安区帮扶资金修建的一条十八弯山路,陈圆圆第一次走进了大崇村。山脚下,是只有8户村民的龙布屯。

该为这个小屯子做些什么呢?

山顶浓雾散去、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直到在当地村干部手机里看到一张山顶拍摄的日出照片时,思考中的陈圆圆立马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来龙布,住客栈,观星空,看日出!”

依托当地无污染、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打造一个网红旅游景点。

说干就干!

陈圆圆在厂家定制好集装箱公寓的主体,运到现场,挖好地基,接通水电,民宿马上有模有样了。

在设计师、供应商等团队共同努力下,2020年9月10日起客栈开始试运营。2020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仅客房收入就超过2万元。

这些收入和利润将折算成股份捐赠给村经济合作社,由合作社和贫困户持股并分红,确保老乡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如今,腾讯集团投入300多万元帮扶大崇村,宝安区安排138.5万元粤桂帮扶资金用于道路硬化和配套水柜建设,共同打造的“龙布日出”旅游扶贫项目,带动大崇村脱贫摘帽奔小康。

隆福乡大崇村“龙布日出”腾讯援建民宿。

老乡们脱贫后,腾讯公司计划重新规划大崇村种养殖产业布局,把屯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吴茱萸作为采蜜对象,辅以边坡种植山野葡萄、竹子,结合村民养殖的跑山鸡、旱鸭、本地猪、鸽子、瑶山羊等,丰富村庄旅游生态,扩大消费扶贫产品品种。

大崇村还将入驻腾讯为村平台,通过“互联网+乡村”的模式,强化大崇村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为大崇村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展现大崇村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成果。

民宿建起来了,当地贫困户多了一份稳定收入。

描了眉、擦了口红,22岁的蒙秀梅化着淡妆,耳边还有一副红果耳环随着身体动作轻微摇动着。年轻、热情好客的她,对去年9月份开始在“龙布日出”民宿的新工作十分满意,收入也不错。

顺着“龙布日出”往山下走,五分钟就到了蒙秀梅的娘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正在修葺的三层水泥小楼。在扶贫政策支持下,蒙家盖了家里的第一层房子,后来又加盖了两层。

“山顶上这么多人开车来看日出看星空,我准备把我们家搞成农家乐,生意肯定好!”

蒙秀梅父亲的蒙玉忠憨厚地笑着说,“国家给了我们那么多补助,我们也要自立自强啊!”

蒙玉忠的“农家乐小梦想”,是深圳、宝安帮扶贫困地区过程中,受到感染、解放思想后的老乡们自然萌发的致富梦。

“‘龙布日出’不仅仅是一个扶贫产业项目,也是一个集生态旅游、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项目。”

在隆福乡乡长苏俊先看来,项目带动了像蒙玉忠这样的8户村民参与到项目开发运营管理,更激发了老乡们开动脑子加油干、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动力。

龙布屯的蒙秀梅通过“龙布日出”摆脱了贫困,板大屯的唐春秀则通过“贷牛还牛”过上了好生活。

唐春秀的家在都安县保安乡古良村板大屯。

远远望过去,山和山之间开辟出一条公路,路边散落着人家,各家门前都有一亩三分地可种。

唐春秀家的门前新发了一片嫩绿的玉米苗,“玉米自己吃,玉米秆铡碎后,和草料混一起,可以喂牛。”

2017年,唐春秀开始以“贷牛还牛”的方式养牛。

都安的牛羊名声在外,被称为“瑶山牛”“瑶山羊”。“贷牛还牛”“贷羊还羊”是创新的扶贫模式,通过小额贷款方式,让更多的贫困群众主动参与养殖牛羊,提高家庭经济收入。

这是广西产业脱贫的一面旗帜,带动贫困群众2.23万户、8.86万人脱贫奔小康。

宝安投入粤桂帮扶资金8000多万元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养殖牛羊,涵盖种养殖基地、生产加工车间、冷链物流运输、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全产业链。

2017年,宝安区组织深圳台商协会妇女会来到保安乡古良村开展扶贫协作,捐赠“贷牛还牛”项目资金16万元,帮扶古良村3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贷牛还牛”。唐春秀领到其中的一头。按要求,她把牛养大后再“还”回去,扣除牛犊费用后,收益归她所有。

第一年没啥经验,唐春秀一年下来才挣1千块钱。后来有经验了,两头、三头……她养的牛也越来越多。2019年,光是通过“贷牛还牛”项目,她就挣了小一万。唐春秀特别高兴——这比以前在家种玉米、在外面打工要稳定多了,关键还能照顾家庭,跟家人在一起。

老乡发展好,捐赠者也高兴。此后三年,深圳台商协会妇女会连续三年向古良村捐赠扶贫协作资金,即使在2020年疫情期间,人员无法到达现场捐赠,16万资金也先行打到账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为自己的一点付出真正帮助到深山里的瑶族老乡感到十分欣慰。”

连续三年参与活动,在宝安发展的台商游淑燕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和良好效果感到很高兴。

如今,每天天不亮,唐春秀就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用屋前铡草机给牛铡好第一顿“饭”,之后才去做自己和老公的早饭。喂牛、喂猪、喂鸡和鸭、种玉米蔬菜……这些事构成了她的每一天。“万一动物生病了,公司都会派技术人员来处理。”唐春秀说,喂好的家畜也不愁销路,都会有人上门过秤、回收。

2021年,唐春秀养了4头猪、1头牛和一群鸡鸭,日子过得忙碌也红火。她今年的目标是,再挣一笔钱,把家修葺装饰一新。

“年纪大了,打工辛苦,女儿孝顺,也叫我们回家不要在外面打工了。”唐春秀说,她的丈夫因为中风偏瘫没法干重活,医保报销了部分药费,在家环境好,可以经常在村里走走,康复得快。

保安乡古良村弄明队住户唐春秀和驻村第一书记交流。

从唐春秀的家里出来,往山上步行20分钟,就来到了古良村的另一个屯子拉才屯。占地200亩的深圳—都安小康中心牛场坐落于此。8栋宽阔的标准化牛舍,配套草料加工间,通过联建联养模式,帮扶缺乏劳动力或无劳动力的贫困户。该牛场由粤桂帮扶资金投入建成,带动1000户贫困户增收,并扶持了1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

山脚下的牛场里,数百头安格斯等不同品种肉牛长得膘肥体壮,慢悠悠地享受着阳光和青草。

牛羊养多了,草料怎么办?

不远处,不停运转的机器正把刚刚从地里收割回来的牧草加工成饲料。都安“以奖代补”实施“粮改饲”工程,动员农户将原先种玉米的旱地改种牧草。

“以前农户种玉米每亩地每年收入约300元,现在改种牧草,一年可收三季,比种玉米增收2500元左右。”深圳—都安小康中心牛场的经营方、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黄夏说。

随着“贷牛还牛”产业逐渐成熟,宝安还帮扶都安县引进了投资3亿元的西南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和牛羊屠宰加工厂项目。在这里,通过先进流水线对牛进行精加工,冷链仓储物流中心送达全国各地,实现“牛在都安养,肉在全国卖”。

西南冷链物流仓储中心“贷牛还牛”宰杀车间,工作人员在处理牛肉。

和唐春秀家的“瑶山牛”一样,满山游走的大化县七百弄羊也是全国知名的农牧产品。如今,七百弄的村民不仅继续养七百弄羊,还养起了湖羊。相比七百弄羊产出少、长肉慢,湖羊长肉快、生崽快、抗病性好,脱贫致富效果更快、更好。

位于七百弄乡弄腾村弄作屯湖羊养殖示范场,目前一共养殖了400只湖羊。

七百弄乡粤桂扶贫协作肉羊养殖示范点里,工作人员在投放饲料。

“弄腾村300多位贫困人口,人均联养一只羊,一家最多不能超过4只羊,年收入约3300元,利润约1200元。”

在基地管理员杨栋看来,这种联养方式,让脱贫户有了稳定收入、可以防止返贫。

示范场旁边,是本地村民的玉米地。地里种的玉米、牧草由示范场有偿回收。以前被直接烧掉的玉米秆,现在的回收价格达到300元一吨。羊的粪便在加工之后,作为有机肥,可以卖到2000元一吨。

对于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脱贫前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当地村民而言,这又增加了一笔不错的收入。

2020年,宝安投入粤桂扶贫协作财政帮扶资金2025万元,在大化的雅龙、板升等5个深度贫困乡镇,援建5个这样的示范场,由专业公司运营。每个示范场,可带动约300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同时辐射带动全县16个乡镇155个行政村160个扶贫养殖场、2000个标准化羊舍。

按计划,到2023年,大化将实现全县年出栏40万只肉羊,年加工、销售羊肉4000吨,实现综合产值8亿元,带动包括贫困户在内的8000户农户增收致富。

“养得多,量起来了,我们致富就快。”

看着规模化、规范化运营的示范场,杨栋对未来的小康生活充满了信心。

七百弄乡粤桂扶贫协作肉羊养殖示范点里,七百弄养在吃饲料。

(中篇完)

编辑 刘维坤 汪新林 刘春雨 审核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吕延涛 肖意 朱良骏 叶志卫 方胜 陈震霖 方慕冰 李吉莹/文 丁庆林 李瀚/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