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有个“租客之家”,“最熟悉陌生人”在这里变成“零距离”
读特记者 杨丽萍 通讯员汪淼
2018-11-10 22:44

龙华区瓦窑排村6巷15号共有七层,租住着来自天南海北的13户人家。外表看起来和城中村里别的楼栋并无两样。但走进楼里,除了整洁的楼道,里面还充满着邻里间互助互爱的融融暖意。

“这里的每一户租户几乎都认识彼此,大人经常串门,小孩更是楼上楼下到处玩,而且我们还建立了租户群,有什么难事就在群里吼一声。”王千源在这栋楼里住了快两年了,说起楼里大家伙的关系,笑得异常开心灿烂。

捅破“不信任感”的窗户纸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居住在现代城市社区里,“最熟悉的陌生人”是居民们经常遇到的尴尬场景,对于以租户为主的城中村更是如此,租户间的“信任感”更难建立。

龙华区瓦窑排村6巷15号的变化,源于一个名为“租客之家”公益服务平台的入驻。“租客之家”位于二楼,每天门基本上都是敞开着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住在你对门三年,却不知道你是谁! ”租客联谊自治会负责人李长江对记者说,“租客之家”希望打造一个每一位租客打工者休憩、学习、交友和获得帮助的地方。

“租客之家”有专职的义工,经常组织一些租客联谊活动。说起第一次“租客见面会“的情景,李长江记忆犹新。“那次只来了7、8个人,本来我们义工都准备好了各种吃的东西,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拎着东西过来,那天的东西多到最后义工吃了好几天。”李长江说,其实大家心里都有认识交流的渴望,只是缺少捅破“不信任感”那层窗户纸的媒介,而我们“租客之家”希望成为这样的媒介,让邻里能够“零距离”。未来,我们还将组建各类租户专业志愿服务队,并开展议事协商活动,让租户也能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中来。

“租客互助”深度参与社区治理

龙华区瓦窑排村6巷15号所在的社区叫富康社区,因紧邻富士康厂区,是一个典型的产业工人租住区,近8万居民中,户籍人口只有2000多人。

龙华区瓦窑排村6巷15号的成功,让李长江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希望未来能够把这种模式推广到社区里的每一栋出租楼里。”

富康社区的“租客之家”并不是孤本,在龙华区的清湖社区,由居住生活在社区的租客自发成立了“租客互助会”。他们制定社区环境提升公约和安全居住互助公约,建立出租屋楼栋内的楼栋联络员制度,并且围绕“社区共建”的安全文化要素,举办社区嘉年华、安全生活技巧运动会、社区环境共建研讨会等活动。

如今,“租客互助会”已有租客会员1000余名,覆盖社区楼栋118栋,所在楼栋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相关楼栋涉及的治安报警减少至10宗,在共建共治上成效明显。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事务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万向东认为,“租客互助会”这种动员城市外来人口这一传统意义上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程度较低的群体,以改善自身居住环境为动力,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的创新方式,将为解决外来人口社区治理难题提供有益参考。

从“社会治理对象”转变为“社会建设参与者”

从最熟悉的陌生人到成立自治互助的社会组织,背后是近年来龙华区推动外来人口融合共治模式改革的推动与支持。

龙华区政法委社建科相关负责人诉记者,龙华区是外来人口大区、产业大区,产业工人将近130万,此项社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拓宽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外来人口参与龙华社会治理的路径和方式,而“租客之家”是改革力推的一个大胆尝试。我们期望通过创新自治共治形式,让产业工人从“社会治理对象”转变为“社会建设参与者”。

如今,包括富康社区在内,鹭湖社区、丰润社区、浪口社区、章阁社区、新澜社区6个社区正在如火如荼地试点中,它们将在搭建外来人口治理架构、畅通外来人口参与治理途径、提升外来人口福祉、优化外来人口治理工具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的创新,以点带面实现龙华区外来人口融合共治。

【数据】

为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深圳专门出台《关于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的工作方案》,推动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全面提升。截至目前, 深圳共有社会组织1.3万多家,专业社工8515人,其中一线社工6532人;大调解”体系日益完善,全市备案人民调解组织1808个,其中派驻公安派出所、交警、信访等部门的人民调解室335个;在全国率先建成城市级社会治理大数据库,目前共联通了33家市直部门业务数据,累计导入各类数据达150亿条。

编辑 周宏博

(作者:读特记者 杨丽萍 通讯员汪淼)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