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深桂产业合作,增强脱贫“造血”功能,扶贫车间办到家门口

读特见习记者 马愿 文/图
2018-11-08 12:16
摘要

点赞!

“在这个车间上班,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今年9月,东兰县三池镇拉京村的王柳丹,在深圳市龙华区帮扶当地建设的扶贫车间找到了工作。

王柳丹原来在广东打工,与家人长年分隔两地,了解到村里有扶贫车间后就马上回来工作,现在每月不仅有两三千收入,还可以照顾家庭。目前在东兰县有越来越多像王柳丹这样去外地务工的人,回乡就业。

“在家就业好,照顾老和小,家庭幸福不得了。”深圳扶贫干部、东兰县副县长陈毅强说,多年来,县里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阻碍了脱贫攻坚的步伐。深圳市龙华区与河池市东兰县规划建设的东兰龙华高科技产业园扶贫项目,在村里建立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就近工作,预计2020年建成后,可带动全县13个乡镇10000人以上在家门口就业。

“七山两水一分田。”广西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深圳对口扶贫协作广西,不断推动产业合作,增强脱贫“造血功能”。

打造扶贫协作新模式

“每个地方自然条件不同,产业选择各异,因而扶贫模式也是多样化的。”深圳扶贫干部、德保县委常委、副县长龙正国介绍,德保县结合当地气候、地理特点,大力发展柑橘种植产业,打造集现代农业、特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全力推进农村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

在田东县深圳向思林镇永余香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400万元,鼓励采取“合作社+农户”的饲养方式,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当初没有技术,也不懂怎样养殖,加入合作社之后,技术、管理等都向合作社学,现在各方面都上了个档次。”田东县思林镇的一个香猪养殖户告诉记者。

对口帮扶在旅游方面,深圳大鹏新区利用在发展婚庆产业、民宿产业等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协助巴马引进一批优秀的文化旅游企业,谋划新的旅游业态和产品,完善巴马的旅游产业链,推进巴马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中国国际长寿养生旅游目的地。

精准帮扶百姓真实受益

“到今年年底,估计可以增加5000元的收入。”广西凌云县下甲镇贫困户林双存说,他在政府的帮助下,不仅养蚕成功还有了收益。

针对凌云县存在蚕房不足,蚕房简陋,易感染蚕病等问题,深圳市帮扶资金1000万元,解决实际困难,让参与种桑养蚕项目的贫困户在当年底前实现全部脱贫,带动更多贫困户参与种桑养蚕。

走进广西德保都安乡粤桂柑橘生态示范园,黄澄澄的柑橘缀满枝头,丰收在望。

“我家4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柑橘,今年挂果比去年多,收入20万多元应该没有问题。”正在粤桂柑橘种植基地里除草的农棋村村民韦红团兴奋地说,与粤桂柑橘生态示范园项目“牵手”后,帮助村里规划发展柑橘种植业,给种苗,教技术,村民的生活有奔头了。

“深圳市积极与广东粤桂柑橘生态产业示范园开展“手牵手”共建活动,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帮扶、技术指导等方式,走出了一条互利双赢发展之路。”德保县农业局局长农全欢说。

凝聚社会力量助脱贫

不知道去过华侨城民俗村主题公园的深圳市民有没有注意到,园区内有一群特殊的马:它们温顺、小巧、可爱。

这种马叫德保矮马,是世界稀有的优良马种,它是世界上最矮的马之一。2018 年 1 月,锦绣中华与德保县在中华民俗村合作推出了 " 萌宠乐园 ",德保县选送了 10 匹矮马和工作人员参与该项目,让深圳的市民可以近距离接触这个稀有马种。

“德保矮马用途广泛,可用于使役、马术、宠物、医疗科研,产业开发价值前景可观。”龙正国介绍,在深圳市对口帮扶百色市第一批 23 个帮扶项目中,德保矮马作为重点项目打造,两市希望通过旅游带动产业发展实现脱贫。

“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两年来,已促成市政府、巴马县政府与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中航、华昱等21家深圳企业签订招商引资协议并入驻,意向投资额212.36亿元。试验区的建设,为巴马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见习编辑 董雯静

(作者:读特见习记者 马愿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