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31日,A股三季报正式收官,除了ST长生未正常披露三季报外,3555家上市公司都齐齐地交出了业绩答卷:A股整体业绩成色亮眼,与去年同期相比,63%的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实现了正向增长,赚钱能力依然不减。
不过,当前A股成交低迷,资金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愈发敏感。在三季报中,一些老牌白马股出现了业绩增速下滑的情况,投资者因此选择获利撤离,业绩成色成为了考验上市公司股价的重要试金石。
季报答卷总体满意
随着三季报正式收官,A股上市公司交出了一份基本令投资者满意的答卷。记者梳理同花顺iFinD数据,今年前三季度,A股全部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3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6%。
一些细分行业保持了高景气,传统周期行业依然保持了高增长,建筑材料与钢铁行业净利润增速均超过70%;采掘、商业贸易和化工同样增速迅猛,增速排名靠前,三大行业分别增长了41.81%、39.66%和38.98%。
尽管整体趋势依然保持稳定,敏感的投资者依然捕捉到了一些"玄机":一些近三年来穿越牛熊的老牌白马股,开始在第三季度单季触碰到业绩增长"天花板",出现业绩放缓或是下滑的迹象,二级市场上的股价随之震荡走弱。
近日披露三季报的贵州茅台就爆出重磅地雷,因为销售收入增长大幅放缓以及去年的高基数,贵州茅台第三季度净利润实际仅增长为2.71%,业绩增速的放缓低于市场预期。作为白马股龙头,这样的业绩表现已经引起投资者担忧,10月份以来,贵州茅台已经下跌了24.81%。
贵州茅台并未其中个例,保险、大消费等多个行业的白马股不同程度的遭遇业绩"瓶颈"。保险行业白马龙头中国平安,其第三季度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228.91亿元下跌至213.02亿元,同比下滑6.94%;家电行业老牌白马股老板电器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51亿元,同比下降3.14%;消费行业的白马股东阿阿胶,前三季度净利润12.25亿元,同比下降1.73%。
这些老牌白马股业绩出现了短期波动,它们二级市场上高高在上的股价出现松动,今年白马股的补跌潮因此上演。
机构三季度选择调仓
对于一些业绩不及预期,或是居于高位的白马股,投资者选择提前减持,避高就低,对金融股和超跌中小创进行了布局。记者考察上市公司三季报中十大流通股股东的变化情况,获得了这样的信息。
作为在A股持股数量庞大的公募基金,它们选择了减持消费行业增持金融行业的操作策略。
家电行业的美的集团、格力电器位列基金减持市值第一和第三位,分别为73.62亿元和47.16亿元;分众传媒的减持市值位列第二,达到66.06亿元。另外,生物医药行业的复星医药、康泰生物、通化东宝均是基金减持的重点股票。相比之下,招商银行、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金融股获重点增持。
除此之外,近三年来因持有白酒、家电行业个股获利颇丰的QFII机构,同样选择了减仓白马股。贵州茅台、洋河股份、复星医药、水井坊、首旅酒店、格力电器、苏泊尔等均是在第三家季度遭到外资大额减持的股票。
随着白马股遭遇机构资金抽离,一些超跌中小创的投资机会开始逐步被挖掘。知名私募机构淡水泉投资积极做逆势布局,买进部分中小盘成长股;千合资本的王亚伟则重点配置创业板标的易联众,对三聚环保持股几乎未变。
理性看待白马股业绩波动
股价下滑,机构减仓短期内引发的市场情绪冲击不容小觑,不过,部分白马股三季报业绩下滑可能只是短期现象,并不就此断定这些上市业绩将步入拐点,掉头向下。
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白马股业绩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是估值已达到短期高点所致,其次则是市场信心不足。不过,当前股市调整更多是影响投资者心理层面,白马股出现业绩增长放缓或下滑的情况,只是市场的一种情绪波动而已。
"未来一段时间,预计白马股业绩能够保持稳定,它们作为业绩增长确定的板块,中长期来看依然具备投资机会。"宋清辉指出。
只不过,在短期的时间内,投资者很难再延续过去简单的投资逻辑,简单买并入持有可能再难大幅跑赢市场,高位白马股也将大概率在走势上出现分化。
有市场人士认为,对于类似高端消费品企业,投资者需要适当降低预期,过高的预期可能导致买入的价格过高。当估值逐步脱离业绩,市场内在的逻辑发生变化时,投资者自然也需要变化。
编辑 党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