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如诗人如酒 “诗人导演——费穆文献展”亮相苏州美术馆
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2018-10-26 09:28

在中国电影史上,拍摄于1948年的《小城之春》是一座丰碑,它出自有“诗人导演”美誉的费穆之手。极小的拍摄成本、全片总计6个人物、故事情节也并不跌宕,但它完美凝炼出一种高尚的电影美学。张艺谋称这部电影“在今天看来,觉得还是不能跟它比较”。今年,适逢《小城之春》诞生70周年,费穆的家乡没有忘记这位杰出的电影人,在距离费家祖宅桃花坞几百米远的苏州美术馆里,“诗人导演——费穆文献展”于20日开幕,展厅中光影绰绰,垂挂的胶片、斑驳的报章、还原的《小城之春》拍摄现场……188件展品,向观众呈现了费穆的一生和他的电影。

1995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费穆被授予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但直到今天,他才拥有第一个完整的个人展览。费穆曾说,“艺术天地虽然广阔,但路途始终是寂寞的”。长别于世70载,好在,我们没有忘记他。

费穆

创造中国电影史两项第一

费穆1906出生于上海,祖籍苏州,他于1951年因心脏病在香港去世时,只有45岁。在短短45年人生中,他把20多年的时间都奉献给了电影。费穆一生导演了13部电影,担任过8部电影的编剧,编导过13部话剧。中国电影史上有两项第一是费穆创造的:影片《天伦》首创用民族音乐配乐;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生死恨》,而真正能够体现他在电影史上地位的,则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小城之春》。

其实,费穆投身电影事业是遭到家庭反对的。费家兄弟4人,费穆是老大。他在上海读小学,1918年进入天津法文高等学堂学习。1924年毕业后,任职临城矿务局会计主任,后又调回天津出任中法储蓄会主任。1930年,费穆应聘为天津华北电影公司编译主任,负责翻译英文字幕和编写说明书。随后在候曜编导的《故宫新怨》拍摄中担任助理导演,开始编写电影剧本。1932年自津返沪后,正式成为联华公司导演。1933年,费穆的处女作《城市之夜》初试啼声,旋即引起轰动。

展览现场

“诗意展览”致敬“诗人导演”

此次“诗人导演——费穆文献展”由苏州美术馆、苏州市名人馆、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联合主办,展览持续至11月25日。据苏州美术馆馆长曹俊介绍,策划此展颇为不易。因为长期以来,费穆的相关文献、报刊、资料多在离乱中散失,而费穆执导的电影胶片绝大多数已为岁月侵蚀朽坏。为此,工作人员在现存的文献中,勤搜博采,校勘辨订,才最终选出188件展品,用以呈现费穆光影如诗人如酒的一生。

展览布展亦格外别致。倘大的展厅中高悬着诸多费穆导演的电影黑白剧照,多条幕布上投射放映着《小城之春》、《孔夫子》、《天伦》等影片的片段,电影原声的《小城之春》主题曲婉转在空间中。策展人给展览的每个单元都命以诗意的名字:“光影人生”、“化影成诗”、“花开谁与”。在“光影人生”单元里,“长忆吴山好”、“名岂文章著”、“夜雨十年灯”、“天地一沙鸥”的命名也甚有心思,这里回顾了一代电影大师坎坷多彩的人生。“化影成诗”单元里,又是几个轻浅吴侬的命名——“最是一年春”、“无字处诗书”、“方寸寄古今”,详细展示了费穆导演的作品,“诗人导演”如诗般的电影语言铺满展墙。

费穆热爱写作,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他对电影和人生的思考停留在“留香满晴川”部分。如此诗意的布展,令单一的文献展多了光影色声的流动感,完美致敬了“诗人导演”诗意的电影生涯。

《小城之春》海报

没有创作包袱的《小城之春》

费穆的子女和多位电影界相关人士出席了展览开幕式。上海电影评论协会会长、导演朱枫介绍说,费穆之所以被称为“诗人导演”,是因为他把清丽隽永、如怨如慕的诗化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运镜还是剪接技巧,都蕴藉着含蓄雅致的神韵。

朱先生介绍了很多《小城之春》的拍摄逸事。当年文华影片公司决定拍此片时,从制作到票房都没寄予过厚望,它在当时也堪称是低成本“小片”,但这反倒给费穆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可能性。《小城之春》的男主演李纬跟朱枫先生在奉贤做过几年邻居,两人经常交流,这位著名演员一生最佩服两个导演,一个是孙瑜,是他的电影引路人,另一个就是费穆。李纬说费穆真的是一个全才,什么都会,电影人干的事他都会,编剧、理论、翻译,包括最后的剪接都是自己动手。拍《小城之春》的原意,是公司想投资比较大的重点片,在这之前,先拍个小片子铺垫过渡一下,用小投资,同样的工作班底,而且当时有些胶片也快过期了,要用掉,所以这个活就让费穆干了。李纬说,原来的剧本大家都不想用,所以费穆当时没有固定的剧本,全凭片场即兴发挥。剧组有一辆汽车,每天接演员,开到松江。今天要拍什么,都是临时设计。布机位的时候,费穆就在烟盒的锡纸上写几句,这张给女主角韦伟,那张给男主角李纬,这场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整个拍片过程中,费穆给演员很高的自由度,他就是早年的王家卫。

《小城之春》中,有一首悠扬婉转、女声演唱的王洛宾的歌曲,演唱者也是片中的另一位主演张鸿眉,朱枫先生说,李纬告诉他,张鸿眉在片场问费穆:“我今天干什么?”费穆说:“干什么都可以。你可以唱歌。”张鸿眉再问唱什么歌?费穆说:“什么歌都可以!” 正是如此的宽舒的创作状态,成就了在中国影史排名常居前5名的经典《小城之春》。

世界眼光中国底蕴的全才

上海图书馆馆员张伟先生一直从事近代文化史研究,这次展出的《小城之春》分幕剧本原稿就是他提供的。张伟介绍说,费穆编导俱佳,从《小城之春》的分幕剧本原稿可以看出,他对剧本有着精准的改动。《小城之春》唯美细腻,含蓄又深刻,他说:“在一些大学的导演专业里,老师可以讲足一学期《小城之春》,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拿出来解读。”可见费穆电影美学的无穷魅力。

费穆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聪敏好学,精通英、法、德等多门外语,在华北电影公司担任编译时,他就能大量吸取国外优秀电影精华。费穆认为,中国电影并非孤立的现代媒体,也可以作为千古文心不断彰显的一种新形式。朱枫说,费穆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兼收并蓄。他与周信芳、梅兰芳等戏剧大师分别合作了《斩经堂》、《生死恨》,汲取中国传统抒情艺术的养分,探寻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之路,费穆的电影生动诠释了“世界眼光,中国底蕴”。

子女眼中的费穆,是个戴着深度圆框眼镜,爱穿蓝色西装的父亲,他个子不高,温文而雅。这个形象定格,也极其符合他犹如中国水墨,重在写意,情在传神,意境深邃的导演风格。据说,费穆不允许演员以外国电影明星的动作来表现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他深谙电影既要有中国古典美的含蓄优雅,又需兼得现代电影的理念和手法的道理。70年前,他已达到中国电影的一个巅峰。今天,我们隔空仰望他。

编辑 陈冬云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