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之光”佛教造像展在故宫开幕

读特驻京记者 陆云红
2018-10-23 16:35
摘要

10月23日,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在故宫斋宫开幕。

10月23日,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在故宫斋宫开幕。

近年来,藏传佛教艺术因其独特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本次展览的展品共计112件,精选自故宫博物馆、止观美术馆以及一些私人收藏的藏品,以铜合金造像为主。这些藏品分别来自于古代西北印度、中印度、东北印度、尼泊尔、中国西藏地区,展品的时代跨度从6世纪到15世纪,展示了藏传佛教艺术的源与流及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整个展览根据藏西艺术与藏中艺术,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从西北印度到西藏西部。西北印度是古代南亚次大陆北部的丝路通衢,也是多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的大舞台,这一地区的佛教艺术融合了来自古希腊、西亚、中亚及印度的元素,影响直达中国西藏西部地区,形成了藏西的艺术风格;第二单元:从印度、尼泊尔到西藏中部。西藏中部艺术风格在形成过程中先后受到来自于东北印度、尼泊尔艺术的强烈影响,尤其是尼泊尔艺术影响持久而深入,留下了众多的艺术作品。无论藏西还是藏中艺术风格都是在汲取外来艺术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西藏本土的元素,各自形成独特的艺术面貌。

展品中一尊释迦牟尼佛立像,身着厚重的通肩袈裟,衣褶厚重如曹衣出水,线条流畅柔韧而富有织物的质感。右手上举五指微分作无畏印,左臂自然下垂略有弯曲,左手持握衣角作授记印。头顶螺发,发髻高耸,面相静穆,鼻梁高挺,双目鼓突修长,鼻梁上侧分出两道弯眉,如飞燕展翅。眉间置圆形白毫,如日正中。充分表现出犍陀罗佛造像面部的典型特征。此件释迦牟尼佛立像尚体现出相当鲜明的犍陀罗佛像艺术风貌,工艺水平颇高,因此制作年代可以断定在公元4-5世纪左右。另外,犍陀罗造像大多以石、泥等为主要材质,用青铜造像相对来说较为少见,因此更加凸显出此像文物价值之高。

另一尊毗卢佛鼻梁修长,眉眼细长,面庞宽厚。头戴典型的波罗王朝晚期特点的高且尖锐的三叶冠,左侧的冠叶残断。坐垫很厚,四边嵌次宝石及珍珠,如此大面积使用嵌石装饰的作品在波罗王朝十分罕见。这尊造像是一组五方佛铜造像中的一尊,是目前所见到的波罗艺术中最精美的作品之一。

编辑 周梦璇

(作者:读特驻京记者 陆云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