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河谷南风劲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2018-10-08 17:04
摘要

深圳的对口支援建设,主要在察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上发力,大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

藏南之秋,巍巍群山层林尽染,江河滔滔日夜奔涌。来自南海之滨深圳的一批批援藏工作组,在边陲小城察隅修大道搭新桥、改造聚居村落、共建学校医院、振兴汽车维修业、推动高效农业……短短数年间,徐徐“南风”吹散贫困落后,引来现代文明,为藏南山乡带来巨变。

作为深度贫困县的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地处偏远、山高谷深,贫困面积较大、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较深。“深圳的对口支援建设,主要在察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上发力,大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察隅县县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总指挥长杜元文说,“这些工程项目设计先进、技术一流、质量可靠,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发挥长期持续的效益。深圳的援藏,体现出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力度”。

察隅县完全小学。

让越野线成为“致富路”

丙察察公路如一条哈达,盘旋在横断山脉的峭壁之上,穿越于怒江流域的河谷之间。这条滇藏新通道,有着全部进藏线路中最艰险的路况和最优美的沿途风景,堪称国内顶级经典越野线路。不断修整提升的丙察察公路,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自驾游爱好者勇闯“秘境”,也让来自深圳的援藏干部们发现了当地汽修产业发展的机遇。

察隅县城里,九家中小型汽车修理门店散布在察隅河两岸。分散经营的弊端,一是不利于形成规模化的优势产业,二是影响市容市貌甚至污染环境。深圳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援藏干部们思考,能否通过推动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建设,打造有察隅特色的汽车修理产业集群?

今年3月,援藏工作组在位于县城西南头的察隅河南岸平整出一块1.4平方公里的土地,投入1980万元建设察隅县汽车维修培训基地,重点是将汽车维修门店统一聚集到该地,统一规范管理,打造汽修“一条街”,并通过商业开发带动土地增值。

基地将建成两栋两层9.75米高的钢框架结构厂房,能容纳20家汽修店同时进驻,还将设有培训室,可为农牧民提供汽修综合技能培训。深圳援藏干部、察隅县住建局副局长赖慧科介绍说,今年底竣工投入使用后,察隅县汽车维修培训基地可提供约80个精准帮扶就业岗位,主要招聘建档立卡贫困人群,通过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脱贫,努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另一个连通丙察察公路、打通城市环形交通网络、着眼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工程——嘎巴二桥市政桥梁工程正在争分夺秒抢抓“黄金施工期”。这座彩虹桥飞架于察隅县城以北1公里的察隅河上,与近旁新建成的客运站结合,将为察隅县城畅通持续增长的客流、车流,促进察隅河东西两岸整体提升,奠定城区发展基础框架发挥积极作用。“无论从桥梁功能设计、工程技术、建材规格还是建设质量上看,嘎巴二桥在察隅都是前所未有甚至超前引领的。明年4月竣工后,它将成为察隅县城一座耀眼的新地标。”施工单位陕西建工第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副经理袁玉亮说。

察隅汽修市场建设现场。

“苦功夫”与“高标准”

自两年前进藏援建始,深圳第八批援藏工作组组长顾东忠就勉励全体组员:要摒弃经济特区的优越感,脚踏实地沉到一线乡镇、偏远村庄和困难户家中,了解当地干部群众“想什么、缺什么、盼什么”。

“深圳援藏干部素质普遍素质高、热情高、站位高,他们作风过硬、理念先进、勇于担当、说干就干,刚来西藏不久,他们不顾气候适应,就专往最偏远落后的山村去,专挑最急难险重的任务扛,日复一日,给全县做出了榜样。”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副市长、察隅县委书记扎西平措感慨道。2017年11月,援藏干部、察隅县发改委副主任陈加顺对接的安巴“小康村”建设涉及重大设计紧急变更,事关村民切身利益,需全体村民签字同意。此时已是大雪封山的季节,通往安巴村的路途中还需翻越海拔近5000米的折拉山口,行车不仅非常困难,还十分危险。陈加顺没有畏惧,他冒着冰雪,用5个多小时走完平时2到3个小时的车程,及时赶到安巴村做好面对面的协调工作。

“苦功夫”之下,是对“高标准”的坚持。深圳援藏干部们发扬“特区精神”,按照“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把一个个援藏项目铸造为精品工程——

援藏干部、察隅县农牧局副局长杨丙先借鉴沿海地区动物疾病防控的先进理念和肉类质量安全标准,配合检验检疫部门,在察隅县首次制订了肉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完善了生猪定点屠宰场制度,努力让察隅百姓吃上“放心肉”;

陈加顺提到,察隅多个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深圳“大后方”高水平专业团队的支援。嘎巴二桥项目结构复杂、专业性强,林芝竟难以找到合适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评审。“项目后来聘请了来自深圳的评审专家把关,既确保了项目评审质量,也加快了项目进度”;察隅县新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开建前,施工方发现基土和土层分布情况十分复杂,在征得深圳建筑专家意见后,施工方最终对不同建筑采用筏板、换填等不同基础施工的差异化解决方案。

利用察隅河谷独特的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等气候条件,猕猴桃种植专家郑天成在察隅县夏尼村培育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隅猕香”猕猴桃,并在援藏工作组的帮扶下将种植基地做强做大。如今,香甜可口的猕猴桃甫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高端品牌策略让每位村民年平均增收4000多元。

猕猴桃种植基地。

人才“传帮带”培育脱贫攻坚生力军

顾东忠说,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深圳援藏工作组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落实医院教育等系统人才“传帮带”,通过带徒育才延长扶贫链条、突破接力扶贫。

9月17日,一次深圳宝安—察隅远程会诊在西藏察隅县卫生服务中心举行,两地医疗专家就察隅某病例进行了实时交流,并演示了远程影像诊断系统。这标志着由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集团)和察隅县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建设的远程会诊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察隅县城和三乡三镇长期以来医疗供给缺口大、水平低、条件差,远程会诊中心的启用,将有效解决察隅县疑难病例在影像诊断、手术治疗等方面的医技短板,有助于培养当地医疗人才,提升察隅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察隅县卫计委主任片琼说。

从2016年11月至2018年9月,深圳第八批援藏工作组还协调了5批24人次“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进驻察隅县卫生服务中心,派出了当地最紧缺的医疗专家——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麻醉科、护理学及医院管理等专业,开展医疗援藏。

远程会诊中心启动仪式。

杨步琴是深圳“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也是一名妇产科医生。“我们通过全员大讲课、科室小讲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来带教,手把手指导病例书写和手术,把自己的多年临床经验直接传授给他们。”

在走访多所学校后,援藏干部、察隅县教体局副局长彭锐发现,当地教育水平的落后让人吃惊,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人才缺失。“因为当地条件艰辛,很难留住人才,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教学水平都亟待提升。”彭锐说。在援藏工作组的促成下,深察两地教育部门签订“手拉手”活动框架协议,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深圳教师和志愿者带来的丰富知识、优质课堂和先进理念,频频获得藏区师生“点赞”。

深圳大学每年选派4到10名大学生赴察隅县开展支教和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的热情质朴和对知识的渴求从不加掩饰,对深圳和大学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在察隅县完全小学教二三年级品德课的深圳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本科生冯家威说,课堂上每当深圳城市宣传片音乐响起,孩子们会立刻安静下来,生怕错过任何一帧镜头,专注的眼神里写满欣喜与盼望。

来了就是察隅人、来了代表深圳人、来了结下深察情。援藏干部、资金、项目和多种社会力量、援助方式相结合,正在形成全新、全方位的援藏模式,让南风吹拂藏南河谷,让爱心在雪域高原传递。

编辑 曹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