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项目“四核八保” 深圳首批预制装配式建筑稳过“山竹”大考

晶报
2018-09-29 13:07
摘要

立根原在“智造”中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近日,被深圳人民关注的超强台风“山竹”, 裹挟着巨大的破坏力,袭击了港澳琼粤等地,对建筑业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部分建筑玻璃碎裂、幕墙脱落、甚至出现楼体“摇头晃脑”的情况……

由中建四局承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扩建工程二标段项目(以下简称哈工大项目),于2018年8月底建成投入使用,为深圳首批建成投入使用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本次强台风的袭击中,经受住了世纪台风“山竹”的考验,安然无恙,并保持运转正常。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一场建筑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如何能让这种通过“搭积木”的方式建成的房屋具有如此高的安全性能,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体化”建造模式使楼体更具整体性

预制装配式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体化”的建造模式,这里提到的“一体化”指“建筑、结构、机电、内装一体化”和“设计、生产、装配一体化”。采用全过程“一体化”协同的建造模式,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作业,使构件、部分部件、零配件协同化精益生产、精益建造,使建筑的整体性更好,抗风抗压能力更强,安全稳定性能也就更出色。

构件尺寸精确到“毫米级”

装配式建筑质量管控的关键环节就是工厂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尺寸是否精确,该项目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并形成内墙、外墙、隔墙、楼梯、栏板等构件库,再到预制构件厂“下单”,尺寸精度可以由传统建造模式的厘米级精确到毫米级,可实现各个部件的无缝衔接,房屋质量更高,还可以避免传统人工作业出现的平整度、空鼓、裂缝等质量通病。

为避免构件在运输、安装和周转过程中磨损,运输采用专用的运输机械、设计专用的放置基座,确保构件安放平稳,减少边角及外漏钢筋等磨损。为确保最终安装构件尺寸精确,项目在构件出厂前、进场前、吊装安装前均对构件尺寸进行再次测量确认,确保构件尺寸精度达100%。

“芯片追踪”赋予建筑生命

为更好跟踪收集建筑构件生产、运输和安装的相关信息,哈工大项目还使用了RFID技术,这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利用RFID混凝土预制构件系统,将RFID芯片预埋至混凝土表面10-15cm处,收集建筑构件的生产、验收、出厂、进场、吊装、构件质量等相关信息,对建筑构件进行有效跟踪,并与BIM数据库相联系,控制工程进度,反馈信息对构件的生产作相关指导。RFID混凝土预制构件系统由中建四局自主研发,实现了对构件的生产、运输、安装吊装以及后期运维管理的实时监控。

“通过RFID技术应用,项目部可对建筑构件进行有效跟踪,哪个构件在现场具体哪个位置,我们都能一清二楚,在每块构件上,我们还贴上了二维码,甲方、工人通过扫描二维码,随时能了解到各构件的相关信息。这样,建筑体就犹如一个有生命的活体,我们参建者都可视化看着它在逐渐成长。”项目经理淡亮亮如是说。

“四核八保”严控施工质量关

为严格把控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关,项目部率先应用了“四项核心技术、八项保障措施”。其中四项核心技术分别是BIM全专业深化设计技术、PC构件生产与安装技术、BIM与施工一体化管理技术、各专业穿插施工技术;八项保障措施为铝合金模板施工措施、轻质隔墙板施工措施、定型化安全防护措施、高精度砌块、集成式外爬架、临时设施集成化措施、二元一体化施工、信息化智慧建造平台。这些都是目前建筑施工过程中推崇的新技术。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发展重点,是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必将是建筑业的发展趋势。相信有了像哈工大项目这样优质的“先头部队”,装配式建筑将掀起又一轮发展新高潮,进而推进建筑业由“速度时代”走向“质量时代”,使建筑从“建造”走向“智造”。

编辑 桂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