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两手抓”的努力下,深圳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开局良好。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一季度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867.54亿元,同比增长17.1%,两年平均增长4.6%。
随着疫情的减缓和流动的增强,今年一季度全球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复苏态势。今年4月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也进一步上调了今明两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一季度深圳经济实现“开门红”,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实现强力反弹,呈现出强大韧性与巨大活力。
增长17.1%,这是2004年以来深圳的高增速。一季度,深圳GDP总量在内地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居第三位;增速与北京并列,比广州、重庆和上海稍低。作为国内GDP“万亿俱乐部”的长期成员,深圳经济长期高位运行,总量基数庞大,即使考虑到去年同期受疫情影响基数较低,这个增速也是难能可贵的。同时,考虑到去年深圳GDP在国内一线城市中率先转正,持续保持强劲的回暖势头,这个增速与北上广相比,实际上处于正常波动差异范围之内。
新一轮的城市经济竞争赛道上,比拼的是谁的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经济有韧性、市场有活力、发展高质量,是深圳2020年经济运行的关键词。其实,放到今年一季度深圳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同样适用。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向好。一季度,深圳三类产业同比均增,但从总体上看,呈现“一产降、二产稳、三产升”的趋势,符合深圳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同时,全市大部分工业行业实现较快增长,38个行业大类中有33个正增长,行业增长面达到86.8%,其中32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22个行业增速超过30%,实体经济的根基更稳固了。更重要的是,企业效益加速恢复,1-2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0.90亿元,同比增长16.61倍,两年平均增长57.0%,高质量发展成色越来越足。
“三驾马车”加速奔跑,经济增长动力十足。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8%,两年平均增长2.3%。尤为亮眼的是,民生领域投资力度加大,其中卫生投资增长47.0%,教育投资增长71.6%。这既为经济增长添柴加火,也增强了民众的获得感。二是消费市场迎来“春暖花开”。一方面,疫情形势放缓,让居民增强了消费信心;另一方面,更多居民留深过年,带动了春节期间消费。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0.94亿元,同比增长39.6%,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对深圳来说,这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信心所在,也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所在。三是货物贸易增长较好。一季度,全市进出口7620.11亿元,增长32.4%,高于全国增速,两年平均增长8.1%,处于近几年深圳增速的较高水平。其中,出口4185.62亿元,增长43.4%,继续领跑全国。
挑战不容小觑,信心贵过黄金。当前,疫情影响还在持续,外部发展环境仍很复杂,全国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日益激烈,深圳丝毫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的心态。同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双区”建设为深圳经济长期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双循环”的核心,是在继续参与国际分工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内需、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以及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深圳在对外开放方面有先行经验,产品和服务在国内有较大市场,在要素市场化配置上有粤港澳大湾区的内生需求,正加快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与“双循环”的发展逻辑高度契合。同时,看营商环境水平、人口吸引力、市场主体活力、产业链完整性、科技创新赋能实力等,深圳经济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既然是“窗口”,那就必然要经历风雨。经风雨、见世面、长本领、出经验,正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使命与本色。这片撒一粒种子就会成长为一棵大树的沃土,在这座空气中充满着创新味道、志在打造全球标杆的城市,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原标题《韧性、活力与高质量,仍是深圳经济运行的关键词》)
编辑 党毅浩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