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市人代表周明明于9月22日因病去世,年仅36岁。25日上午,周明明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市殡仪馆举行。仪式上,根据周明明生前意愿,他的遗体捐献给深圳大学医学部作医学研究。他也是我市首位捐献遗体的人大代表。
周明明代表(右一)
年轻的“老代表”,关注民生履职积极
2008年周明明硕士毕业后即到深圳工作,任海川色彩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2010年他以一线工人身份当选市人大代表时,年仅28岁,是当时最年轻的代表之一。
周明明长着一张娃娃脸,总是挂着谦和的笑容,代表们亲切地称他为“明明”。在大家看来,周明明是一位特别善良、正直、踏实、勤奋的小伙,关注民生履职积极。
甫一当选代表,周明明就通过媒体公布过自己的QQ号和邮箱,希望市民有问题和意见可以直接向他反映。他说,代表不是荣誉是责任,自己要更加努力地履行代表职责,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市人大代表杨勤与周明明同在天安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工作中的交集最多。他说,周明明是年轻的“老代表”,为人低调,说得少干得多。深圳湾治污、泥头车治理、东角头油库搬迁……多年来,深圳市人大代表推动的“大事件”的背后,都有周明明不懈努力的身影。“明明往往不是这些‘大事件’的主导者,却是坚决的支持者和有力推动者。为了不耽误本职工作,他经常白天调研,晚上加班到十一二点,让我很敬佩。正是对明明的履职能力得到肯定,2015年他再次当选市人大代表。”
周明明妻子刘晓庆(左)办理周明明的遗体捐献手续。
他热心帮助别人,自己有困难却从来不提
“的哥”巫海云参加了周明明的遗体告别仪式。“是周明明帮助我成为一名深圳人。”他说。
2012年深圳“5·26飙车案”发生后,正是在杨勤与周明明的关注与呼吁下,在车祸现场勇救乘客的巫海云被“打捞”出来,受到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的表彰。后来,巫海云也成为深圳因见义勇为加分入户的第一人。然而好事多磨,因为没有房产,也没有愿意接收其入户的户主和可挂靠的集体户口,巫海云差点在最后关头入不了户。后来,热心的周明明让巫海云落户到自己家,和他成为“家人”。直到前两年巫海云分到廉租房才将户口迁走。
“周明明热心帮助别人,自己有困难却从来不提。”市人大代表黄翔说。
周明明刚到深圳时,每个月工资仅5000元左右,租住在30平方米的房子里。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2016年他辞职创业。可是,也就在这一年,他发现自己的脸和脖子开始肿起来,到年底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癌。
周明明在病床上。
患病后,周明明并没有主动告诉市人大常委会和其他代表,在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十几次化疗后,他花光家里所有的积蓄,还为治病借了不少钱。代表们获知周明明生病,问他情况时,他总是说:“没事,好了!”
后来,在几位人大代表自发组织的2次捐助的支持下,周明明增强信心,不断与病痛做顽强抗争。去年4月至今年初,他的病情好转,就积极投入到代表工作当中。
市红十字会向周明明家庭颁发遗体捐献荣誉证书。
捐献遗体,去世后也要继续造福社会
周明明的妻子刘晓庆告诉记者,今年中,周明明的病情恶化入院。在病床上,他告诉妻子,自己的心愿是在深圳做一番事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自己因病去世,就将遗体捐献出去,造福社会。
“一开始,我和家人都不能接受。但是,我们理解明明,我们尊重他的选择。” 刘晓庆说。
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专职协调员高敏说,对于周明明的选择,自己“很感动,但不意外。”周明明生前就曾到红十字会调研,为遗体捐献事业奔走呐喊。
周明明遗体的下一站是深圳大学医学部,在那里他将成为今年第43位无语体师,用于临床医学科研和发展。无语体师是医学系学生对解剖教学用遗体的一种尊称,寓意“不会说话的身体老师”。2009年,深圳大学医学部与深圳市红十字会联合成立“深圳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接收中心”,至今已经成功接收382位无语体师。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