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好人高敏:让器官捐献者以另一种方式在人世间发光发热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通讯员 深小红 实习生 彭子涵
2022-09-01 17:14

初见高敏,是在深圳市红十字会的一间小办公室里。她脖颈上搭着一条白汗巾,办公桌上关于器官捐献的材料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

高敏是深圳市成千上万志愿服务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曾获得“深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深圳市文明市民(道德模范)、“深圳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2022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表彰。经过高敏协调成功的遗体捐献有610例,器官捐献500多例,眼角膜捐献近千例。

高敏平常不仅需要协助器官和遗体捐赠,还时常要照顾住院的病人,并联系器官评估团队和手术团队;她需要安抚过世捐献者家属的情绪,关注其心理状态,同时帮助家属联系受捐单位或人员、殡仪馆等办理后续手续,不分昼夜地工作是家常便饭。“捐献者家属有时会在凌晨来电,情绪激动时甚至连说带骂,‘啪’的一声挂断电话之后,过不多时又拨打回来连连道歉:‘对不起,刚刚语气太差了,打扰您休息。’我也很理解他们。一次,一位50多岁的器官捐献者家属扑在我怀里哭了出来:‘姐姐,我现在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了,以后您就是我的亲人。’相处时间长了,器官捐献协调员和器官捐献者家属会建立起一种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关系。”高敏说。

1999年6月,高敏从深圳媒体对器官捐献的宣传报道中了解到,过世者的器官能够挽救他人的生命。2005年,她第一次参与了18岁女孩金省的器官捐献协调工作,这也是全国第一例多器官捐献。“这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她说。在这之后,高敏积极主动宣传器官捐献工作,2007年,她正式成为深圳市红十字会的器官捐献志愿协调员,也是我国第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2008年,国家卫计委委托全国红十字总会在深圳市红十字会成立全国第一家规范的“器官捐献办公室”,高敏就成为了该办公室的首位器官捐献协调员。

2012年年初,20岁的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女大学生黄圆圆来到深圳实习,结果在出租屋中洗澡时煤气中毒,20余天后去世。黄圆圆的父母——黄宏林、严玉芹夫妇捐献了她的遗体和一对眼角膜、一个肝脏、一对肾脏,这些器官已成功移植给5位病人。高敏回忆,夫妇俩填写完器官捐献材料后提出了一个要求:“圆圆梳着一对辫子,我们能不能剪下来带回家去?”医院里的剪刀很钝,高敏花了很长时间才剪下了黄圆圆的长发,用袋子装好交给夫妇俩。两束乌丝随着夫妇俩跋涉数千里,如今和黄圆圆的衣物、书籍静卧在她的故乡——湖北公安县的一处衣冠冢中。

2021年9月初,52岁的林新因身体不适进行体检,后被确诊为胃癌。艰难的抗癌过程中,林新偷偷关注起了有关器官捐献的消息。他在电视上看到罹患癌症的李孝红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深圳大学医学部的新闻,深受感动,决心要捐献自己的遗体。2022年6月19日,林新让家人联系深圳市红十字会的高敏,希望能捐献自己的遗体,为社会做最后的贡献,也激励儿子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林新的家人义无反顾地支持他的想法,妻子蒋爱华表示:“你捐献我也捐献”,儿子林政律也表示:“你们捐,我也要捐”。在高敏的协助下,林新一家三口一同登记成为器官和遗体捐献的志愿者。在生命的尽头,林新急切地呼唤着高敏的名字:“请快联系高大姐,让她快点来,别耽误了捐献……”7月14日,林新离世。蒋爱华目送着搭载着丈夫遗体的救护车缓缓驶进深圳大学校园,这是结婚以来夫妻俩第一次分开。

然而,并不是每一次器官捐献协调都是顺利的。2011年6月中旬,年仅31岁不幸罹患脑瘤的深圳公交车司机庞泉的案例就充满了遗憾。“当时他本来打算回老家结婚。”高敏说。器官捐献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在患者被诊断脑死亡后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在经过临床有评估资质的专家进行严格的评估检测,达到国家规定的捐献标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器官捐献的获取手术。负责器官捐献评估的医疗专家团队原计划于次日清晨6点从广州赶赴至深圳,然而在路途中遭遇暴雨而迷路,直到下午1点才抵达医院。当一身水汽的医生们更换衣服进入重症监护室时,呼吸机和药物已经无法再维持在病床上坚持了两个多月的庞泉的心跳。“虽然器官捐献手术没有成功,庞泉和他的家属依旧让我满心感激,感谢这些位善良淳朴的百姓,他们的善举是无价的,爱心是无疆的。”说到这里,高敏有一些哽咽。本就贫穷的庞泉家属还欠下十余万的医疗费用。于是,高敏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帮助庞泉的家庭渡过难关。

当谈及器官捐献协调工作对高敏的影响时,她提到,自己变得更有耐心,考虑问题更加周全、细致,生活更加充实。“但也很少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很忙碌。其实我喜欢静默,很想去远离喧嚣的岛屿、海滩,亦或是广阔无垠的草原、沙漠,在那里享受独处的时光。”这份工作的不确定性和人手的短缺让她在生活中保持随叫随到的状态,“我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连轴转,已经有十多年都没有回过老家探望、陪伴年迈父母,承欢膝下了。”“长久地直面生死,让我更懂得珍惜生命和珍爱健康。长期面对病人家属各种各样的情绪,也让我变得更加包容与豁达。”高敏自嘲是“三无人员”,即“没房、没钱、没车”,“但我集无数捐献志愿者和他们家属的信任于一身,这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我觉得自己很富足。”她呵呵一笑,“吃山珍海味反而容易吃出富贵病。我吃饭只要辣椒酱、泡菜、豆腐乳、大葱和馒头就可以,你看,我一点也没瘦,还长肉了,精力也很充沛。”

深圳是一座志愿者之城,面对与日俱增的志愿服务工作者和未来想从事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的人员,高敏指出,这份工作或许对很多人来说都会十分困难。“红十字会前后来过二三十个社工,不过后来都离职了。这份工作消耗精力体力,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不断经历他人的悲欢离合,最重要的是要站在捐献者和家属的立场,让他们能体会到自己的付出和奉献是值得的,让他们能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素不相识的人的尊重和关爱,让捐献者以另一种方式在人世间发光发热。” 谈到未来工作规划时,高敏说,“据近几年的数据,深圳平均一年成功的人体器官捐献案例不到100例,而我的目标是达到每年800例,这800例或许就能让2400位甚至更多生命垂危的患者重获新生。”

采访结束后,高敏又背着装满器官捐献者材料的背包,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广东好人高敏:让器官捐献者以另一种方式在人世间发光发热》)

编辑 采访-黄泽霖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通讯员 深小红 实习生 彭子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