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由南开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法学院司法与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新经济、新技术与新媒体”融合治理跨学科沙龙在南开大学举行。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新闻传播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南开,共话新时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给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与回应方案。
南开大学法学院院长付士成教授认为,跨学科融合和多院校交流是法学院推动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一步,有助于聚经济、技术、社会、法治等多领域、多学科发展之合力,构筑经济社会共建共治的“赋能体”,实现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在法治轨道上的健康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审判长原晓爽法官表示,我国现行反垄断法的适用面临四个方面的困境,一是数字经济特别是平台经济下,垄断行为具有隐蔽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使得竞争行为合法与非法的边界模糊,司法认定困难;二是现行反垄断法的原则规定较为抽象,实践中垄断行为动态变化明显,对准确精细适用反垄断法带来挑战;三是反垄断司法执法资源严重不足;四是证明责任的分配、司法管辖以及审判标准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她建议,进一步完善反垄断执法与司法,推动行政执法与司法审判的有效衔接,持续加强与高校专家学者的合作,增强反垄断执法司法资源的配给,包括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司法监督的作用。
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陆小华认为,过去十年新媒体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AI内容推荐算法介入新闻传播和数据整合与发布,从而形成了数据话语权。他建议,在警惕“信息茧房”的同时,应尽快把对各类算法及其应用的监管提上日程。
南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周永道教授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大数据杀熟”。他认为“大数据杀熟”是社会公众对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和算法对用户进行“画像”分析,进而采取差异化定价等行为的概括性说法,通过各个维度对用户或者产品特征进行刻画,并进一步对这些特征分析统计、挖掘潜在价值信息,从而抽象出一个用户的信息全貌,用户画像可以看作企业应用大数据的根基。
其他学者围绕平台经济的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认为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宋华琳教授最后做总结发言时表示,推进学术研究,打通官产学媒的交流渠道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彰显了此次沙龙的要旨——提供跨学科融合和多院校交流的学习分享平台,共同探索新时代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原标题《“新经济、新技术与新媒体”融合治理跨学科沙龙举行》)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