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一份来自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记者郑东升的深圳记忆。
东哥是1962年出生在深圳的“土著”,东门老街就是他长大的地方。1980年,18岁的东哥参加工作,那一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
东哥是资深摄影记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体育……这些线的新闻他都跑过,拍摄过的照片不计其数。在东哥家里,光是黑白照片的底片,就装满了一个2米高1.2米宽的大衣柜。
在特区建立38周年之际,亲眼见证深圳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东哥,把自己拍摄的一些黑白老照片,挑了一部分出来。
这些照片的主角,都是深圳的普通人。有东门的一家人,有工地的建筑工,有流水线上的打工妹,也有开车打手机的靓女……
感谢东哥,让这些普通人,穿过历史的烟尘,再一次来到我们面前。
他们是东哥的记忆,也是深圳的记忆。
那些年,我 在深圳遇见你
站在平安金融中心楼顶上,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四顾深圳,一切那么渺小,一切又那么神奇。脚下116层高的大楼,仿佛是生命中的时光隧道,逐层往下有如年轮流转,一直追溯到最初——38年前的那一天。
那一天,深南大道还是一条荒凉的小土路;
那一天,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在生长;
那一天,台风暴虐,建设路、和平路的低洼地带水漫商家;
那一天中国首家麦当劳在东门老街开门营业;
那一天,深圳股市火爆,万人空巷炒股票……
今天,无论人们站在深圳的任何一个角度,再也无法找到最初的模样,而且这个城市还在以全球最快的速度不断变化中。
如果说深圳是当代中国的一件艺术作品,那么这幅作品最撩人心弦的,就是它每一处微小风景的背后,都隐含着芸芸众生的温度与情感。
如果说深圳是当代世界的一个传奇,那么它最撼动人心的,就是从荒芜到璀璨的每一刻,都有代代相传的梦想与激情在熊熊燃烧。
如果说深圳注定是一些人的抉择与命运,那它属于无数在深圳挥洒青春和汗水的一代又一代人。
包括我在内也无法想象到,30多年后深圳会成为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因此我也无法预知到,那些为新闻而拍摄的照片,在日后会成为一个传奇故事无可替代的最初诠释。
当我整理30多年来拍摄的资料时,透过照片,初创深圳的烟尘与峥嵘穿越时空,再次展现在我面前,一切仿若隔世,一切又好像那么鲜活。
那些年,我在深圳遇见了你,更遇见了深圳这座城市的神奇。
上世纪八十年代住在工棚的外来建设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东门上大街一户家庭的基本摆设。
1983年,罗湖湖贝村一家来料加工的玩具厂。
1984年,老街人民南路商业街。
1984年,罗湖向西村一家塑胶花加工厂的女工宿舍。
1985年,农民赶着猪经过当时的深南路香蜜湖路段。
1985年,蛇口工业区下班的人流。
1985年,外来工在蛇口工业区的简易工棚里午休。
1985年,外来工在蛇口工业区简易的冲凉房洗澡的情景。
1985年,一外来工在蛇口工业区的工棚里写家书。
1986年,老街解放路充满南粤风情的老房子(上)与1990年首家落户中国的麦当劳快餐店(下)。
1986年,沙井一家三来一补电子厂在流水线发工资。
1987年,建筑工地的电焊工。
1987年,建设中的广深高速公路皇岗路段。
1987年,用大缸盖喝水的建筑工人。
1987年,深圳上沙码头大汗淋漓的搬运工。
1988年,外来工的工地午餐。
1988年,众多游客涌进中英街进行疯狂购物。
1989年,一边开车一边打大哥大电话的时髦女青年。
1989年,八卦岭工业区某工厂招聘员工前来应聘的求职者从楼下排到楼上。
1989年,福田到处都是工地灰尘滚滚,坐中巴上班的人们都做足了防护措施。
1990年5月31日,首次移山填海爆破拉开了盐田港建设的序幕。
1990年,当地妇女在在沙头角海关前排队等候出关。
1990年,广深高速公路皇岗路段。
1990年,深圳吸引大量人才前来寻求发展机会。
1991年,股民在证券公司里观看行情。
1991年,国投证券公司里人满为患,实在挤不进去两位心急的股民搬来梯子站在门外看行情。
1992年,人们在证券公司前领取抽签表。
1992年,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如潮水般地来到深圳找工作,这是深圳某公司招工的盛大场面。
1993年,在某公司门外排队等候面试的求职者。
1994年,修建滨海大道的泥头车运泥填海的场景。
1995年,深圳南塘商业街拆迁的情景。
1995年,中华自行车龙华分厂的女工下班后的业余生活。
1995年,中华自行车龙华分厂的工人在早训。
1996年,深圳人才招聘会上揽全国优秀人才的大型横幅非常抢眼。
1999年,在深圳一工地干活的陈威把爱情穿在身上。
2000年,深圳湾养蚝的最后一批蚝民。
编辑 詹婉容 桂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