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年轻人立遗嘱:未雨绸缪还是跟风?不能一概而论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2021-04-06 22:47
摘要

年轻不是问题,只要我们认同社会一直在进步,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大多数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比大多数年长者年轻时要成熟理性。

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立遗嘱已呈现年轻化趋势——近日发布的《2020年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2017年至2020年,在中华遗嘱库登记的中青年遗嘱总数是4190份,中青年立遗嘱人的总体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从2017年的29.97%上升至2020年的54.12%。

死生亦大矣。但在咱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向来是乐生恶死。孔子曾经说:不知生,焉知死?年长者总是要劝年轻人好好活着,别还没活出个滋味名堂,就想到“死不死”的问题。直到今天,仍是如此,大多数国人对于“死亡”的话题还是很忌讳。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年轻人立遗嘱很容易引起社会争议。抛开负面的社会心理暗示不论,是未雨绸缪?还是跟风体验?对此持不解与疑问态度的人不少。

不过,毕竟是2021年了,见诸文字的争议大多是站在比较专业的立场加以立论。有专家认为,立遗嘱年轻化体现了当前人们法治意识的提升,对立遗嘱的当事人而言,也可以防患于未然。不同意见则认为:年轻人过早立遗嘱,未来一旦没有及时对遗嘱进行修改,甚至是忘记了曾经在年轻时立过遗嘱,那么反而会让自己的财产分配出现问题;而且因为一些事件可能导致频繁修改遗嘱,不仅浪费资源,也缺乏严肃性。

赞成的与反对的,都各自有道理。在现代社会,立遗嘱是个法律行为。一般而言,只要是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都可以立下符合法律规定的遗嘱,其立下的遗嘱都有法律效力。换言之,这也是项公民权利,年轻人将自己的真实意愿通过法律允许的形式固定下来,确实是法律意识提升的表现。现代社会风险无处不在,年轻人立遗嘱,也可以看作是负责任的表现。

至于反对的声音,其实与赞成的意见,出发点并没有本质的冲突。正因为立遗嘱是个严肃的法律的事情,所以建议心性未定的年轻人三思而后行,不要鲁莽草率,也言之有理。

综合而言,对于年轻人立遗嘱这件事,当一分为二地看待。年轻不是问题,只要我们认同社会一直在进步,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大多数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比大多数年长者年轻时要成熟理性,他们立遗嘱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在这样的情形下,除了提醒他们应该注意到立遗嘱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法律风险之外(譬如通过微信订立遗嘱并不符合法律规定,仅适用于处理非财产性的事务),没有过多的理由反对。

另一方面,可能确实有些年轻人是将立遗嘱当成了赶时髦,未免有些儿戏化。但也不能将这种现象简单化地加以批评指责。实际上,这也可能是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年轻人会玩,即便明明知道“情感遗嘱”不具备法律效力,也挡不住他们纷纷将留言、视频、音频和图片上传的热情。数据显示,2020年,中华遗嘱库共收到近7万份“情感遗嘱”,最高峰时,一天就能收到上千份遗嘱,一大半都是年轻人留下的。在这些遗嘱中,既有向父母倾诉、托付的,也有向现任、前任、暗恋对象表白的。

以立遗嘱的形式表达情感,或许有些另类,但在仪式感的加持下,年轻人如果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过滤沉淀一下对父母、亲人、爱人的真实感情,无疑能够促进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彼此相处时,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缘分。更进一步,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在年轻人立遗嘱的过程中,或许可以补上咱们传统生命教育里比较缺失,而终究无法逃避的一课——如何平静而又正确地面对“死亡”。

作为社会话题,立遗嘱年轻化背后真正的隐忧是:现在的年轻人比年长者更“怕死”。丁香医生《2020 国民健康调查报告》显示,现在年龄岁数较大的人对猝死的担心比例呈下降趋势,反而是 95 后、00 后担心自己猝死比例更高,在担心猝死的人群中分别占比 60%、58%。这一问题的实质是,现在年轻人的生命质量堪忧。996加班、缺乏锻炼、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经济压力,让现在年轻人的身心负荷过载,缺乏安全感,充斥着危机感。由此而言,关怀年轻人的生活状况,帮他们提质减负,比关心他们为何年纪轻轻就要立遗嘱更有意义。

(原题为《特评:年轻人立遗嘱:未雨绸缪还是跟风?不能一概而论》)

见习编辑 连博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李怡天 范锦桦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