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拍的这部电影闯入国际电影节!没想到演员全是“原生态”的

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叶惠涛 陈佩瑜 文/图
2018-07-24 09:20
摘要

公益电影《矮婆》反映了乡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还展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瓦解的传统乡村结构。

留守儿童蒋云洁(外号矮婆),在湖南省的一个山村里与奶奶及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相依为命。在没有青年人的村子里,12岁的矮婆住在残破的家里,除了要努力学习外,还负担着繁重的家务,即使她怀着对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向往,但却改变不了最终走向社会做着底层工作的人生……

这是公益电影《矮婆》的故事情节,不仅反映了乡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还展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瓦解的传统乡村结构。

记者获悉,由意汇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棉花沙影视传媒(东莞)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作品《矮婆》继入围第8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后,再入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

该作品导演蒋能杰是一位85后,一直以来用镜头关注和呈现留守儿童、抗战老兵、空巢老人等题材,先后荣获德国法兰克福影展一等奖、荣获第三届凤凰纪录片大奖最佳长纪录片、2015年荣获国家记忆致敬抗战历史记录者等殊荣,而且他还是一位把自己公司选定东莞市的文化艺术奋斗者。

入围国际A类电影节

《矮婆》是蒋能杰的第一部电影。影片聚焦农村留守现状,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一位留守老人和一位留守儿童相依为命的感人故事。电影《矮婆》全部取景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一渡水镇光安村,演员大都是该村村民。“矮婆”的扮演者是村里00后学生蒋云洁,而“矮婆”的奶奶,则是村里75岁的残疾村民蒋重秀扮演。在现实生活中,蒋重秀身患风湿40多年,留下腿脚残疾。

今年4月份,《矮婆》入围第8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进行首度公映。6月份,更让蒋能杰备感意外的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主办方来电,电影《矮婆》入围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第一个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全球15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每两年一届,是国际上最高水平的电影盛会之一。

据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微博,上海国际电影节为当年华语地区的新锐作品提供更多向国际来宾与本土观众展示的机会。展映单元以开放性的筛选机制和评价标准,从近200部报名的华语新片中,筛选出多部独具特色、蕴藏潜能的优秀影片,向更广阔的节展网络与发行市场做出推荐,《矮婆》作为15部电影之一入围展映单元。6月份,《矮婆》在上海电影节上映,把东莞带到国际高水平的电影盛会,也见证了东莞公司在电影创作方面的硬实力。

影片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参与拍摄,10月东莞上映

一直以来,蒋能杰是一位怀着深深乡土情结的公益电影导演。他拍摄的纪录片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抗战老兵等题材,在作品中承载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2009年,蒋能杰在东莞市大朗镇创立棉花沙影像工作室,在此后近10年的时间里致力用公益纪录片形式关注留守儿童、乡村教育等社会问题,并屡获殊荣。

《矮婆》的剧本主要是根据导演蒋能杰的童年往事,以及他跟拍了八年的留守儿童云洁和她家庭的真实故事进行改编。影片由原生态演员出演,采用了纪实风格来拍摄,糅合了多种电影的创作与一定程度的延伸,这是导演总的定位。

蒋能杰表示,电影《矮婆》采取真实还原的拍摄手法来呈现留守儿童这一个社会问题。选择这一个群体并非出于煽情和夸大他们的苦难,而是非常注重克制情感,尽量展现他们真实的存在情况。这部影片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参与拍摄,拍摄过程中,只讲解大致情节,而所有具体人物对话均由演员自己发挥,让演员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现场演绎。这样创新的拍摄手法,结合了多种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在不断的演绎过程中不仅造就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更使得片子真实而自然,感人至深。

影片以较高的立意和艺术表现手法,得到了来自金马奖最佳剪辑获得者、最佳台湾电影工作者廖庆松,金马奖电影最佳配乐获得者林强等大师们的亲自操刀,让电影的艺术价值增辉不少。

“目前,矮婆已经在深圳上映。我们计划今年10月份回到东莞上映,第一场首映会选择在我公司的所在地大朗,到时候期待和更多热爱电影的东莞观众面对面交流。”蒋能杰说。

【读特新闻+】

蒋能杰访谈:以公益电影承载人文关怀

“一部好的电影是要讲一个好的故事,而好的故事就是来源于现实中那些触动灵魂的题材。”导演蒋能杰说,这一位85后的导演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帅哥”,出生于湖南省乡村的他总是带着亲切的微笑,皮肤黝黑,个子并不高,但是他的眼睛带着一种自信的光芒,这位三十出头的年轻导演,已经斩获众多纪录片的国家级大奖,并且首部执导的电影《矮婆》就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重量级电影盛会。这背后支撑他走得更高更远的,依然是他对乡土那山那水那人的一份热爱。

花了十多年追踪留守儿童题材

1985年12月,蒋能杰生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一渡水镇光安村棉花沙组。2009年,蒋能杰在东莞市大朗镇成立了棉花沙影像工作室,开始创作剧本和做一些拍摄,从这里开始他的电影梦。

蒋能杰说,留守儿童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社会关注群体,自己从小就是奶奶一手带大的留守儿童,对于这个社会问题更有感触。幸运的是,他考入了湖南农业大学。在读书期间,内心深处潜藏一种自我表达的欲望。但是他认为自己不擅长文字,于是电影成为他的表达载体,开始关注现代社会的现实题材。在研究电影的过程中,导演侯孝贤成了他的楷模,透过他的电影,感受电影艺术的魅力,理解其他人的生存状态。

《矮婆》的主演蒋云洁是蒋能杰的家乡湖南省邵阳市的一位同乡女孩,也是一位长期追踪的留守儿童。蒋能杰花了十多年追踪这一类型题材,“仿佛就是自己童年的真实写照。”蒋能杰说。

他从2009年开始执导的《村小的孩子》纪录片中,蒋云洁就是镜头下的主要被记录者,历时5年杀青。《村小的孩子》荣获德国法兰克福影展一等奖、荣获第三届凤凰纪录片大奖最佳长纪录片,并在全国公益展映超过500场。而在《矮婆》一片,以蒋云洁的外号来命名,再一次呈现了她的真实生活状态。之后再拍摄了《初三》、《加一》等以留守儿童为题材的纪录片,用镜头唤醒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电影不是一种商业炒作的艺术,是一种信仰

2014年,蒋能杰投入到“农村空巢老人公益图片展”项目里来。

他返回自己出生长大的村子,走访家乡的老人,倾听老人的故事,并且用镜头记录下这些老人。蒋能杰深有感触地说:“在拍摄老人之前,我原以为自己已经是非常了解农村的老人,因为自己就是一个跟着奶奶长大的留守儿童。可是,每当走近这些年迈者的时候,却常常感到心酸和不解。”

他为此不停地思考,为什么农村老人的生活会如此凄凉?2015年,他完成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龙老》的后期制作,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特殊群体。蒋能杰导演也因该片荣获国家记忆2015致敬抗战历史记录者,2015年度“米兰世博会”之亚洲筑梦人物奖等。

在蒋能杰的眼中,电影并不是一种商业炒作的艺术,而是一种信仰。《矮婆》这类文艺片的生存方式,是靠在不同城市逐个上映,然后依赖观众口碑效应发酵,然而最终能否收回成本,也是一个未知数。但是这类影片拍摄承载了更多导演的自我表达,并非为了票房而投观众所好,但却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剂良方。《矮婆》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无疑是幸运的,让电影在更广的范围内影响更多的人。

蒋能杰为关爱留守儿童付出了实在行动。2016年7月,他创办了棉花沙图书屋,整理自己收藏的1200多册书,在自家楼房的二楼开办了第一家图书屋,邀请村里孩子们来借阅书籍;并和当地村小学合作,学校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图书屋上阅读课。如今,他已经筹建了4家棉花沙图书屋。

编辑 李宇婷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叶惠涛 陈佩瑜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