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姚策之死,社会议题讨论的方向偏了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2021-03-24 20:22
摘要

在别离时刻,重新回顾姚策短暂的一生,对错换人生进行更系统的审视,这件事才不会因为姚策之死而成为短暂的话题后又被人们遗忘。

3月23日,错换人生28年的姚策去世。其生父称,姚策在生前已经遭受了太多不幸。“让他安安静静地走吧,这也是他希望的。”但从目前波涛汹涌的舆情看,安静显然已不可能。

不论生前是否愿意,姚策无疑已成公众人物。对公众人物给予公正的评价,能够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不可否认,在个人道德方面,姚策身上可能存在缺点。然而,媒体和舆论难免带有一种放大镜效应。公众若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私德审视上,个人道德的瑕疵就可能被无限扩大,以至于会忽略了人无完人这个简单道理。目下,一些网民挖出姚策过去常流连酒吧等琐事,声讨他懒惰、啃老,如此扒粪攻击,就已经偏离了臧否公众人物的良善初衷,也带偏了社会议题讨论的方向。

斯人已逝,若是希望这一悲剧性事件能给当下社会留下反思,那么与其随波逐流地翻出一些琐事来追讨姚策的私德,通过谩骂来获取道德优越感,倒不如停止网络暴力,保持对逝者的一份怜悯,从事件中反思,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从媒介伦理的角度出发,社会议题就事论事而不要就事论人,方能体现报道的价值,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错换人生28年的新闻轰动一时,为医院安全敲响警钟。这些年,我国医院管理体系越发规范,社会安全网络也日益严密,相信在医院抱错孩子甚至偷窃婴儿的事情会成为历史。现在,也有不少网民提出了质疑,姚策和郭威的身份互换,究竟是“错抱”还是“偷抱”?这一关键事实,公众关心也关乎公平正义,正是当下舆论争议最大的一点,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调查并及时回应。

这一案件,也让我们注意到另一个法律问题,那就是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标准是否过低。对此,法学界已有讨论,姚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现在精神损害赔偿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符,也不能很好抚慰受害者及其家庭,并据自己的经历,撰写了一份《关于“提高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标准”的立法建议书》递交给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法。为国家法治建设建言献策,从这个举动来说,姚策无疑做出了一个现代公民参政议政的良好示范,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姚策在患病期间隐瞒经济情况,通过爱心平台过度筹款,这是无可争议的错误。姚策自带的新闻影响力,使得他滥用爱心平台筹款事情一经曝光,就引发人们对爱心筹款平台的广泛关注。有人就指出,姚策能在审核阶段轻松过关,与某些平台想要“蹭热度”“拉流量”的功利化倾向不无关系。这一反面案例,折射出诸多人性之恶,“商业模式”创新若不加节制,甚至会把慈善变生意,值得我们警醒。

发现错换人生后,两家曾有一段“蜜月期”,但最终没有成为“大团圆”。今天,就有媒体报道,姚策的养母表示自己被养子拉黑,而且没能看到孩子最后一面。姚策和养母关系突然恶化,或有种种外人不知的内情。总的来说,作为晚辈,对于有养育之恩的养父母,理当心怀感恩。同时,我们也要体恤一个癌症末期病人心态的变化。财产的纠纷,终究是姚策及两家人难以言说的痛楚。姚策已立遗嘱,他究竟如何支配遗产,能否给养父母一些精神慰藉,我们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

而从这件事上,我们也应好好反思一下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这倒不是要评判哪一方家庭的教育出了问题,而是各位看客们要躬亲自省,如果我们经历了这样的错换人生,自己能否表现得更体面。现在社会上因为财产争议引发家庭纷争的事情不在少数,父子反目成仇,兄弟因财阋墙,当物质频频战胜亲情,我们是不是该好好检查社会价值观上的裂隙了?

在别离时刻,重新回顾姚策短暂的一生,对错换人生进行更系统的审视,这件事才不会因为姚策之死而成为短暂的话题后又被人们遗忘。

(原题为《特评:姚策之死,社会议题讨论的方向偏了》)

见习编辑 连博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露锋 李怡天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