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2个月订房仍被“放鸽子”!商家毁约,游客直接“破防”|微观察

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
05-09 17:05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节中毁约套路频现,游客陷维权困境。

“五一”假期虽已结束,但社交平台上关于酒店民宿“到店毁约”“坐地起价”等相关投诉仍在持续发酵。

多位游客反映,提前数月预订的订单在抵达目的地后,突遭商家以“装修升级”“设备故障”等理由取消,更有甚者被要求补缴数倍差价方能入住。这场因供需失衡引发的消费信任危机,将旅游旺季的权益保护问题再次推至风口浪尖。

节中毁约套路频现,游客陷维权困境

“三月份就订好的房间,‘五一’当天拖着行李到店才被告知无法入住。”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的遭遇引发讨论。据其描述,当时周边酒店价格已暴涨数倍,最终通过旅游平台客服协调才得以预定另一家酒店。“商家就算赔款后,再将房间高价卖出其实还能赚到钱。”该网友直呼商家“吃相难看”。

类似的经历在社交平台上不在少数,有游客被商家以“设备升级”原因要求退订,也有商家通过私聊消费者,以“线下支付更低价格”为由诱导取消平台订单。

为何节中“毁约”现象愈演愈烈?据业内人士透露,假期游客集中抵达后,热门地区房源紧张程度达到峰值,部分商家发现部分现场散客愿意支付数倍于预订价的价格,便通过“装修”“设备故障”等原因,不惜欺骗原先预订好房间的顾客取消订单。

该业内人士表示,相较于节前毁约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节中操作更具隐蔽性。游客往往因行程紧迫而被迫先接受涨价,后续也可能因觉得维权耗费心力而放弃。

消费者发帖反映酒店恶意退房。社交平台截图

平台启动应急保障,动态定价机制引争议

读特新闻记者了解到,面对集中爆发的消费纠纷,已有OTA平台启动应急机制。以携程为例,对确认订单后毁约的商家,平台将协调升级房型或帮助顾客更换同等级酒店,并承担因此产生的差价。同时,通过流量降权等手段约束违约商家。若在出境游时遇到相关问题,服务标准也与国内一致。

“五一”等节假日作为旅游消费的黄金窗口,酒店民宿通过“动态定价”调节供需本属市场常态。部分消费者能理性看待假期房价的合理上浮,也有消费者对此提出质疑:价格波动是否为OTA平台的“杀熟”行为?

据业内人士解释,酒店、民宿等掌握定价权,平台提供信息展示服务。平台的收益与商家实际成交订单量直接挂钩,若商家设置远高于市场承受力的价格导致订单流失,平台不仅无法获利,还会因用户体验下降而损失长期流量。因此,“平台抬价杀熟”的逻辑在商业链条中并不成立。

至于“越搜越贵”的现象,更多源于供需关系的实时变化。当某一热门酒店的低价房型被抢订一空后,平台只能展示剩余的高价房源;而不同代理商因拿房成本差异,也会导致同一房型出现价格分层。

值得注意的是,亦有旅游酒店行业人士曾提到,“酒店客房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供不应求时,酒店有客源,定价的话语权掌握在酒店手里;供过于求时,OTA平台对酒店话语权会增强,特别是对于低线城市的酒店。”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袁斯茹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