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一个人类数千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的领域,因为社会、文化上的重重顾虑而鲜少在日常中成为议题,但在深圳7名高中生的努力下,这一话题被带进了课堂。记者3月7日了解到,在项目指导老师李枫的推动下,由深圳中学7名高中生组成的“第一艾德小队”在该校出国方向和高考方向的选修课 “西方哲学入门” 课堂上,分别开展了一次以 “思考死亡” 为主题的研讨会,引起热烈反响。
在和哲学课授课老师,知名哈佛大学校友宋晓钰商讨后,小队成员选择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创新性课堂形式,以真正引发听众的思考。课堂上,他们除了客观地科普几千年来先哲们的学说之外,也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于“死亡”这一议题的见解。
死亡的本质是什么?这个一开场抛出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讨论,纷杂的观点被提出——肉体死亡,被所有活着的人遗忘,脑死亡——一连串的追问也相继而来。小队成员表示,这正是他们开展这个项目希望做到的。给予青少年足够长的时间以及合适的氛围来思考和探讨与“死亡”相关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明白“生”的意义。
初步讨论告一段落后,小队成员将预先准备的东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柏拉图、基督教、伊比鸠鲁、儒、释、道等关于“死亡”的学说向同学们作了介绍。在聆听的同时,同学们了解到今天困扰自己的许多问题也曾困扰数千年来的无数哲学家。不同学说常常相互对立,哪一个更有说服力,也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
在45分钟的课堂里,小队成员尝试将死亡以温和的、不同于人们认知的方式展现给同学们。“这是我们第一次开展类似话题的课堂,在这次尝试中,我们选择不对课堂上讨论的众多问题下定论,而是让同学们脱离被动接受课本知识的习惯,更多地去自我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发现最适合自己的‘生’的价值。”
据了解,这两次研讨会从准备、设计课程到最终授课、主持讨论全部由小队成员独立完成,去年该小队曾以相关课题参加“China Thinks Big全球创新大挑战”。而除哲学研讨会外,他们还正在编写一部融合了生死哲学知识的“剧本杀”剧本,以实际行动和青年热血尝试改变相关教育缺失的现状。
见习编辑 连博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