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正是燕罗湿地九品香莲绽放最盛的时节。上周五,记者前往茅洲河畔采访碧道建设进展,恰好碰到了来深调研、考察治水成效和碧道建设的吉林省水利厅客人一行。
远道而来的客人一早从东莞启程,本打算9:45抵达茅洲河,依次参观燕罗湿地公园、茅洲河展示馆、洋涌河水闸、亲水活力公园、燕几之翼、梯田湿地和碧道之环,每个参观点停留约20分钟,下午再前往大沙河。
不料,第一个参观点——水清岸绿的燕罗湿地就让客人们流连忘返,一路上大到投资来源、设计理念、水质情况,小到休憩设施、地砖铺设、标识标牌,各种问题问得又细又准,一下子1个小时就过去了。以至于深圳市水务局负责讲解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提醒大家快走几步:“要不下午大沙河的参观行程就要拖延了。”
来深调研、考察治水成效和碧道建设的吉林省水利厅客人一行
带队的吉林省水利厅办公室主任张伟平,此前曾任河长制工作处处长,是一名很有经验的老水利人。他向记者透露,吉林省委省政府同样高度重视河湖治理工作,正在着手启动“万里绿水长廊”建设,这与广东先行一步的“万里碧道”异曲同工,因此特来我省“取经”。
上午的参观结束,张伟平的感受更深了。他说:“茅洲河经过治理,真正做到了还水与民、还岸与民,实现了人水和谐。这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完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水城融合的典型案例。”
“河湖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高质量发展,所以投入再大也是值得的。”他又补充道。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流域面积达388平方公里。这条深圳人的“母亲河”,却曾是广东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2015年底以来,深圳以空前力度推进茅洲河流域污染整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茅洲河逐步实现了从污染治理,到生态修复,再到美丽河湖的蜕变,水质达到1992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今日茅洲河
就在去年,深圳市水上运动中心落户茅洲河畔,“流浪”近20年的皮划艇队回归母亲河;12.9公里的碧道试点段建成,市民再添休闲好去处;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用了近15分钟的篇幅,介绍深圳以茅洲河为代表的治水成就;茅洲河展示馆也迎来了260多批各类参观考察团——茅洲河的治理经验,已经从深圳走向全国。
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主任曾亚透露,茅洲河沿线的啤酒花园、碧道之环书吧、湿地主题公园、左岸科技园、滨海明珠、大围沙商业街等景观节点和科教、产业集群都已经或即将投入使用。“后续,按照上游服务光明科学城、下游对接空港新城的总体规划,茅洲河还将有一系列举措,最终形成蓝绿交织、山水互联的生态流域廊道。”
一幅生态画卷、产业新篇,正在茅洲河畔徐徐展开。
(原题《茅洲河一年迎来260多批参观团》)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张雪松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