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武都进入康县,映入眼帘的是处处绿水青山,村村美不胜收。移步换景,令人目不暇接。
近年来,康县着眼于群众最期盼的路、水、电、房等人居环境的根本改善,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坚持整体规划,彰显地域特色,加强环境整治,强化生态保护,全县共建成美丽乡村294个,农村农户人居环境改善率接近九成,一镇五村被评选为中国最美村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坦言“与城里生活没什么两样”。
只要肯努力,家门口就能致富
长坝河边、龙王山下,长坝镇花桥村是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长坝镇副镇长史万龙曾在广东务工,眼界开阔。前几年返乡创业,用实干和努力推动花桥村的蜕变。
此前的花桥村村内环境差,经济发展滞后。2015年,机遇来了。以花桥村被列为全市乡村旅游示范点为起点,花桥村广聚资源,大力招商引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化经营、贫困户参与、综合性带动的方式,探索完善了“协会+企业+贫困户”、“龙头企业+产业+贫困户”、“支部+协会+贫困户”三种模式,大力脱贫攻坚、致富奔康。
史万龙说,去年花桥村营收就有一千多万元,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社贫困户一百多户六七百人增收。
文明就是最美的风景。
花桥村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荣誉,成为康县全域旅游的名片。
诗意山水,村美人乐。走进花桥,山青水绿岸美,亭台楼阁,绿道廊桥,徜徉山水间,心情舒畅。
“花桥村辖8个合作社共215户774人,村里目前还有20户41人没有脱贫,力争今年全部脱贫。”史万龙充满信心地说,村里的旅游业已逐步发展起来了,一家小吃档好的时候一天就能挣上好几百元。旅游业带动作用明显,在外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只要肯努力,家门口就可致富,又能兼顾家里,一举几得,何乐不为?”
80岁老铁匠的心愿
80岁的朱进品老人在村里的“炼炉坊”前忙碌着。他是子承父业,打铁已有60多年。如今,儿孙们不愿学这门手艺,让他难掩落寞。他说,总不甘心手艺失传,幸好村里搞旅游,办了个“炼炉坊”。他如今的任务就是让过往有兴趣的游客通过体验,了解手艺人的锻造生活,体会千锤百炼的艰辛。
这是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场景。
“看到你们,听到深圳两个字就感到很亲切。”在位于村口的康县第一届人代会召开的大麻柳树下,村支书朱彥杰快人快语,“汶川大地震后,是深圳首先来援助我们,不仅迅速援建完成了王坝乡李家庄村居民住房建设项目,还援建了康县一中、康县第一人民医院、康县中医院、敬老院等项目。当然,也包括我们镇的职业中学,培训后的学生还与深圳相关企业直接对接,真是为我们当地群众办了好事实事称心事。”
朱家沟村辖6个合作社208户782人,2016年被列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朱彥杰说,近年来,通过政府补贴、群众参与方式,整合各方资金,村里大力改造住房庭院,硬化村户道路,筑堤修桥,清淤绿化,保护修复了朱家大院,传承改造了麻柳红色广场等文化景观,通过镇政府筹资发展村集体股份,采取“党支部+旅游协会+农户”模式,吸纳村民入会,户均增收三千元。村里的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8%降至9%,贫困户由74户283人降至19户72人,为康县脱贫攻坚树立了榜样。
陇上古镇尽显江南风情
赶到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时,村民涂勇夫妻俩正在采摘茶叶。42岁的涂勇健康的脸庞上,说话总带着笑。
他说,在援建资金,家里新房很快建起来了,如今有上下两层共8间房。目前,全家收入主要靠茶叶和天麻种植,闲暇时间出外打点零工,每年有两三万元的收入,“随着新茶苗陆续长成、丰产后,相信收入会更多一些。”
副镇长冯明芝堪称当地致富带头人。这个当年捐款修路的致富能人,数年前已带领宋沟村全村种植茶叶一千多亩,还在村里兴建了茶叶加工厂,解决了村民们卖茶难、加工难的难题,并通过品牌创建和塑造,实现了茶叶产销一条龙服务。他说,根据茶叶品种的不同,村民们平均每亩茶园可收入三千元到一万元不等。
冯明芝的想法是借助宋沟村等地依靠山区的资源优势,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绿色富民,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打造特色古镇也是带动村民产业致富的一个路径。冯明芝说,通过学习借鉴昭化古城和青木川古镇的风貌改造经验,阳坝镇着力建设阳坝村(古街),全面打造“陇上江南古镇”。
走在阳坝古街,依着阳坝河的街坊式近水建筑群古色古香。商业街上,商铺、农家客栈、饭馆、土特产店应有尽有,尽显陇上江南怡人风情。
见习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