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现代舞《行意声》世界首演印象:唯美舞蹈语汇的仪式化表达
辜晓进
2018-05-02 12:54

这是唯美的艺术。比雕塑更雕塑,比绘画更绘画。

黑暗的保利剧院内有了亮光。被古老树根盘结缠绕的柬埔寨吴哥王朝塔普伦寺的巨幅影像出现在天幕上。目光略收,才发现了如雕塑般的舞者。雕像般静止,令我想起古希腊爱与美之神维纳斯,意念之行,此时无声胜有声。

29日晚,2018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闭幕演出在深圳保利剧院举行。图为沈伟的当代舞《行意声》演出现场。

4月29日晚,舞蹈大师沈伟“世界首演”的现代舞《行意声》,作为今年“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的压轴节目和大型委约作品,就以这样的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以极大的视听张力,将观众带入非同寻常的时空想象与哲学意境。接下来,观众必须打开所有感官,全方位欣赏由声、光、色、形交织而成的艺术景象,并探索由此产生的精神世界。

第一段,舞者们逐渐移向舞台后端的上方,在微弱的暖色灯光下双双起舞,意境高古。此时柬埔寨吴哥王朝塔普伦寺的画面则前移并变得透明起来,为若隐若现的后方舞者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背景音乐中,弦乐器在极高音区的持续泛音与颤音,遥远而虚无。

第二段的音乐变得具象,古琴弹出《阳关三叠》,背景换作沈伟自己创作的泼墨写意画,满满的中国元素,。剧院乐池上搭建的斜面成了巨大的画板,缁衣舞者以指蘸墨,在“画板”上开始了沈伟创意中特有的“舞画”。舞者身姿矫健,动作阳刚,捭阖纵横,行云流水。随着他的舞动,“画板”留下一串连贯的圆圈与弧线,笔触清晰,浓枯相宜,展现人画合一的奇妙景象。紧随其后,蓝、粉、黄、绿、紫5位舞者相继出现。他们蘸着与服装同色的彩墨,表演了精彩的群舞,“画板”也变得绚丽起来,呈现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线条的力量。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沈伟策划创作的节目《画卷》。

这令我立刻想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经典作品“画卷”。当时一幅LED大型山水卷轴在鸟巢中央缓缓展开,一群舞者也是这样边舞边画,惊艳全场。大概直到此刻,人们才意识到,作为舶来品的现代舞,居然可以与中国最传统的艺术如此贴切地融合。作者沈伟也由此进入了普罗大众的视线。

第三段回到欧洲风格。舞者们的曳地长裙和长袍衣衫,都有着古希腊人在广场沉思的哲学印记。古希腊哲学家一直在追问:什么是世界的本源?是水,还是火?整个舞台是静中有动,欲动还静。女舞者有时会突然横向凌空跃出,而被男舞者轻轻接住,观众未及反应,已复归平静,仿佛溪流中偶有小鱼跃出。音乐则是在钢琴分解和弦伴奏下的电子小提琴独奏,衬托着演员们对世界本源的沉思,有时连贯,有时跳跃。

最后一段是当晚的重头戏,其用时最长,最具仪式感,视觉色彩也最浓烈。此刻的舞台背景改为八大山人的水墨画《游鱼》,舞者则不论男女都挽起高高发髻,身穿猩红长裙。他们看似漫无目标其实很有规律地行走,同时上身缓慢地俯仰舞动,这需要较强的耐力。这是苦行僧的“行”,也是当晚贯穿始终的“行”,更可理解为作者受丝路启发而创作《行意声》中的“行”。这也体现在舞者们高难度的双人舞。男女舞者在“行”中,保持“静中有动”的状态,看上去摇曳生姿,云淡风轻,却需要强大的平衡力和支撑力,表现出舞蹈的高超技巧。

跨界艺术家舞蹈家沈伟。

这段来自沈伟成名作《声希》的舞蹈,被解释为取自老子《道德经》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实际还是一种抽象的表达。该作品的英文名为 Folding(折叠),甚至《行意声》的英文名也只是无意义的汉语拼音,可见标题也是抽象的。特别是对这类现代作品而言,标题往往只是个象征,要点在于通过作品感受其美,领会其意。当晚的演出,说明美是有震撼力的,意也是直抵人心的。

舞蹈是文化的映射,是深刻的精神现象学。纵观整部作品,巨幅投影、现代音乐、静物写意画、对比鲜明的色彩和仪式化舞蹈等的多维艺术呈现,与沈伟既往舞蹈作品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关联。通过这些艺术外衣去融合东西方文化精髓并包裹出深邃的哲学思考,是沈伟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长达70多分钟的《行意声》,是这追求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编辑 陈湛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