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戏耍”!你以为的AI机器人,可能是真人上演的“模仿秀”|网事

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 文/图
2024-05-18 17:26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AI机器人已经进化到可以上街摆摊了?

喂猪、种菜、遛娃、下象棋、上街摆摊……AI机器人又进化了吗?

当科技巨头们竞相探索如何让AI更加人性化时,短视频创作者们却另辟蹊径,通过让真人“扮演”AI或运用AI机器人替代视频中的真人,打造出人与AI机器人和谐共生的新场景。

这样的“新场景”为何能成为吸引流量的新秘籍?5月17日,专业人士在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类视频颠覆了传统视频的内容框架,为受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观感体验。然而,他也提醒,技术的运用需节制,以防过度使用而损害受众对短视频内容的信任。

“AI机器人务农”视频获得超10万点赞

2024年初,一AI领域短视频账号推出首条“人工智能生成视频”,迅速获得上万点赞。读特新闻记者观察发现,该账号内容通过技术手段,用CG角色(即“通过计算机和软件制作而成的角色”)替换真人,再辅以旁白、对话和音乐,营造出AI机器人与人类共同生活的场景。网友纷纷评论:“仿佛一个AI与人类共生的新世界已然降临。”

相关短视频账号内容。

截至5月17日,该账号已发布了115条展现AI机器人各种活动的视频。其中,喂猪、炒菜、收稻谷等农活场景的视频尤其受欢迎,点赞和转发均超10万。在这些视频中,AI机器人不仅能干农活,还能应对日常琐事,甚至可以恋爱、逛街,似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类的生活。

尽管该账号博主在评论区置顶声明相关内容是AI制作的娱乐视频,且平台也提示了内容可能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合成,仍有部分网友信以为真。有网友惊叹:“现在连养猪都不用人了,全靠机器人,真是节省人力。”

相关短视频账号内容。

然而,也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了视频中的破绽,对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如有网友指出:“AI机器人脚并未落地。”还有网友就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发展程度进行探讨,认为视频中AI机器人所展示的流畅动作,在现实中还难以实现。

5月17日,某互联网大厂负责运营方向的员工高女士在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她曾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过该类视频。

“一开始看到觉得很新奇,但看多了就觉得有点别扭。”高女士坦言,只要视频能明确标注是AI后期合成,她可以接受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她认为,这种方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畅想未来的新视角。然而,她也指出:“很多视频并没有标注是合成的,这可能会导致受众误解,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太了解这项技术的人群。”

谈及该类视频的制作难度,高女士表示,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现这样的视频效果并不难。市场上已经有一键变装、一键换脸等便捷的AI技术,这意味着这类视频也有可能实现“一键生成”。

对于该类视频能获得超10万的流量,高女士并不感到意外。她认为这类视频具有吸引力,但她再次强调,创作者在传播时应明确标注后期合成,以避免造成误解。

真人模仿AI,开启“反向操作”

除了用AI机器人替代真人,许多短视频创作者还发掘了另一种创作方式,即“真人模仿AI机器人”,该类视频和直播在社交平台上同样吸引了大量关注。

去年10月,重庆第1眼报道称,重庆一火锅店店主因模仿“机器人服务员”招待顾客而备受关注。据了解,这位店主也是一名街舞舞者,其精湛的模仿技艺让网友们惊叹连连,纷纷表示“简直能以假乱真”。

“重庆第1眼”视频报道内容。

在今年5月初的北京国际车展上,奇瑞展台的“AI机器人遥遥”大放异彩。从现场视频中可以看到,遥遥模仿AI机器人的动作极为逼真。“这正是我心目中的车模形象。”在“AI遥遥”社交账号评论区,网友们称其为奇瑞瑞虎8增添了更多的现代感和科技感。

“AI遥遥”社交账号内容。

高女士在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自己在社交平台上也经常看到真人通过化妆、穿搭和模仿AI动作的短视频。“这类视频非常抓人眼球,很吸睛。”同时,高女士认为这类视频与早期短视频平台上流行的高能运镜、卡点视频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她猜测,虽然目前这类视频还未产生负面影响,但如果过度泛滥,可能会让受众感到单调和厌烦。

AI视频创新观感颠覆传统内容框架

真人“扮演”AI为何风靡全网?5月17日,广东数字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深圳数字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袁侃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这类视频之所以受到热捧,关键在于其颠覆了传统视频内容框架,为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感体验。

“融合真实与虚拟元素的全新形式能够迅速抓住受众眼球,进而推动视频的点击和分享。”袁侃提到,即便部分受众已经识破视频中的“机器人”实为AI“杰作”,但仍热衷于分享和欣赏这一新颖的表现形式。

在袁侃看来,无论是用AI机器人替换真人,还是真人“扮演”AI,都为短视频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也极大地拓展了视频内容的多样性。然而,他也提醒道,尽管受众对视频的真实性并不介意,但长期无节制地使用这种技术可能会削弱受众对短视频内容的信赖。因此,创作者需要持续地推陈出新,这对他们的创意和制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袁侃也着重指出,在应用这种技术时,必须严格尊重和保护相关人员的肖像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以防止潜在的法律纠纷。

对于AI技术在短视频领域的应用前景,袁侃满怀期待。他认为随着AI技术的进步,短视频平台将能更加精准地洞察受众的兴趣点,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内容。此外,AI技术还将显著提升短视频的制作速度和特效品质,并有望催生出更多虚拟主播,为受众提供更为丰富的娱乐体验。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张露锋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