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让民法典走入 百姓心中的普法佳作
郭明龙
2021-01-30 08:19

《民法典与日常生活》 彭诚信 陈吉栋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7月版

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全国人大第十三次三次会议上高票通过,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徒法不足以自行”,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要求,要将民法典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引导群众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如何让民法典从“纸面上的法”变为“行动中的法”、入脑入心,普法工作是重要一环。摆在我案头的这部《民法典与日常生活》就是普及民法典的佳作。认真读来,该部著作具有如下鲜明特点:

其一,全国知名专家担纲主编,相关领域青年学者参编,内容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质量有保障。作为法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对教育的规律深有体会,“要交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传道者永远要比受众看得更远、学植更深,才能确保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主编彭诚信教授系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在民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上颇多建树,系当之无愧的全国知名专家。彭诚信教授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热心普法宣传,记得2017年作为民法典编纂的“两步走”的第一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率先通过,彭教授既没有耽误自己“阳春白雪”式的理论研究,其间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出版力作,也未忽视普法这种他人看作“下里巴人”而往往不屑的著作,积极投身普法读物写作中,著有《生活中的民法——〈民法总则〉的生活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彭教授的对法治宣传和普及的这份热忱和担当令人钦佩。《民法典与日常生活》的参编者均是民法学界的翘楚和才俊,与彭老师具有师承关系,这样一个“靠谱”团队交出的答卷是令人放心的,著作质量也能说明这一点。

其二,充分利用案例这种普法素材,从案例选取上虚实结合匠心独具,来自百姓生活又高于百姓生活,针对性很强。著作在案例编所选取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鲜活案例,虽已经过编者加工,但因其来源于法院裁判或新闻报道中的真实案例,与臆造出来的案例迥乎不同。典型案例涉及居住权、高空抛物、农村土地和拆迁、网上购物、高空抛物和隔代探望权、夫妻共同债务等,撰稿人通过生活化、趣味性的语言分析和解读,让对此案例或已了解的读者会心一笑,能够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帮助大众更方便地了解民法知识。

其三,有机结合案例分析和热点问题解读这两种方式,满足普法的“低阶”和“高阶”不同需求。“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老百姓可能都不太喜欢“灰色”理论,但法律规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感觉也比较“灰色”(晦涩),如何让法律条文要旨走入百姓心中,发挥行为规范和裁判规范作用,成为指引、评价、预测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百科全书”,来自于生活的精巧案例便要发挥重要作用,这可以看作普法的“低阶”需要。对于学有余力,能够接受“灰色”理论的受众,著作中的热点问题解读可以满足“高阶”需求。著作在案例编选择生活中常见、典型和有趣味性的73个案例进行分析,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民法知识予以解释,并通过这些知识简要说明相关的民法理论。热点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民法典中45个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解读。热点编并非抽象评注法条,而是结合案例分析中的原理,以通俗语言解释民法典法律条文的内涵、“前世今生”以及背后的民法原理,仍然属于普法层次。

其四,注重在民法典普法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入。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二十四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全体中国人民的行为和道德养成做出要求。《民法典》第一条即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法目的要求,民法典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在案例编,作者撷取的“过世家人受到诋毁,如何维权(案例5)”“卖家隐瞒重要信息,买家怎么办(案例3)” “网上购物被取消订单,如何维权(案例24)”“赵C 要改名,我的名字谁做主(案例39)”“离婚后,爷爷奶奶能否要求探望孙子(案例51)”“电梯劝阻老人吸烟,老人猝死,怎么办?(案例60)”等案例有针对性地阐释民法典关于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和公序良俗;在热点编,“‘好人’的定心丸:紧急救助条款”“不朽英烈岂容亵渎:英烈保护条款”“债务人转移财产的应对:自助行为的限度”则彰显了法典的人民性,体现了法典的时代特色与本土气质,有利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民法典可以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但前提是它要走入百姓的心中。法典入脑入心,走入百姓的实际生活,学法才能用法、先知才能后行,百姓需要一个好的学法“引路人”,该书可担此任,典型案例分析可以给民众“点”状知识,而热点问题解读则可以形成“面”状知识网,两者的结合既可以使读者了解民法典中的亮点和创新点,又可掌握民法典的基本制度框架。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既可静态了解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又可透视这些制度的司法运作过程,点面结合、动静相宜,为满足读者了解民法典的基本知识构筑了“方便法门”。

延伸阅读

《民法典必修课》

刘士国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1月版

本书由复旦大学法学教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刘士国担纲主编,上海市民法典宣讲团专业解读,按照《民法典》7编的体例,分为7课,包括本编要义和必读内容,旨在阐述《民法典》的编纂背景、精髓要义。本书便于大众深入了解《民法典》、学习《民法典》,是一本体系完整、内容精炼、案例典型的《民法典》简要读本。

编辑 高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