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篇②|安全之患 亟待消除——深圳城市公共安全隐患透视

记者 王湛
2016-02-18 15:54
摘要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这座城市经历了长时间的跨越式发展,但也累积了各类的安全隐患。现在的我们最需要痛定思痛,补上城市安全的短板,构建起一张牢不可破的公共安全网。

anquan

日前,罗湖区政府和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在东晓街道绿景山庄举行一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联合演练。 图为救援人员进入模拟事故现场搜索被困市民。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雨渤 摄 (本报资料图片)

有人说,事故是安全工作最无情的验收员。在惨痛的事故面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丝毫问题,总会格外显眼。

光明滑坡事故惨痛的教训,唤起了人们对公共安全的关注。深圳其他6座受纳场,经历了阵痛后,能否“亡羊补牢”确保安全?曾经发生过险情的危险边坡,能否重新做一次细致检查,让市民的生命财产免受威胁?市民每天乘坐的电梯,如何才能避免重演“吃人”悲剧?

什么都比不上“安全第一”!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它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管理与服务水平。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这座城市经历了长时间的跨越式发展,但也累积了各类的安全隐患。现在的我们最需要痛定思痛,补上城市安全的短板,构建起一张牢不可破的公共安全网。

查清公共安全“病灶”

公共安全最忌“运动式检查”,最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忌“好了伤疤忘了痛”。要吸取灾难事故教训,首先必须认清城市发展的短板和软肋,才能加强公共安全的硬件和软件保障。

要向“城市病”宣战,我们必须摸清公共安全中的各大“病灶”!光明滑坡事故后,我市对全市范围内的受纳场进行了一次大“体检”,虽然总体安全但仍发现了39处隐患,检查中还发现全市余泥渣土受纳场剩余库容难撑一年;我市目前共有电梯132700多台,并正在以每年近万台的速度递增,其中投入使用时间超过15年且仍在使用的电梯超过8000台,容易发生运行故障;目前,我市暂未发现危险性大的斜坡类地质灾害隐患点,但危险性中等的隐患点有133处;根据去年底已基本完成的深圳地面坍塌防治工作“全面体检”结果,至2015年底全市已检测出地面坍塌隐患约有22500个……

这是一组发人深省的数字,虽然看起来像一本触目惊心的“问题手册”,但其实也是一本“行动指南”。近期,深圳从治水、查违、余泥渣土受纳场、建筑施工,到原“二线”插花地、危险边坡、地面坍塌,再到城市安全应急能力、消防火灾、危化品和特种设备等,进行了全面梳理,这“自揭伤疤”决心的背后,让人更感“公共安全”沉甸甸分量。

光明滑坡事故后,我市余泥渣土的安全处理问题颇受外界关注。为此,市城管局成立了余泥渣土受纳场安全隐患整治专责小组,组织4家专业勘察单位完成了对全市151座在用、已封场及小规模的渣土堆填场和部分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安全性调查评估工作。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及相关责任单位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余泥渣土受纳场等开展相关整治工作,彻底消除安全隐患,保障运行安全。

安全和事故之间只隔一个责任心

“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安全生产领域中有一个著名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事故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每个隐患都会暴露出监督管理、隐患排查等方面的诸多“安全盲区”。公共安全领域,还有多少高悬的“堰塞湖”需要我们一个个去排除?

公共安全没有“如果”,安全和事故之间只隔一个责任心。维护公共安全,少些“怕麻烦”才能避免“大祸患”,多一些事后“不怕麻烦”的努力,才能真正举一反三,避免类似情况再度出现,才能织密安全之网,筑牢安全之基。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持证企业816家,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30家。深圳境内共有危险化学品(不含天然气)输送管道2条,共长122.4公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乏法规、制度、监管、预案,但在“安全”这个沉重命题下,每一个环节的失守,都会给危险的下坠一个加速度。因此,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安而不忘危、防患于未然。

公共安全不能只是写在纸上,还要装在脑袋里,更要有管用的解决措施。比如,目前全市“插花地”共有44.48平方公里,登记人口11万余人。由于处于政府的管理真空,“插花地”产生了社会治安混乱、违建等诸多社会问题。尽管多年前市政府决定把罗湖区与龙岗区交界的“插花地”交由罗湖区接管,“三不管”地带结束了归属不明的历史。但由于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对其中边坡安全等方面的整治仍需长期投入,这也考验着深圳城市管理的智慧。

应该说,公共安全的主战场是在基层一线。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我们不能有侥幸心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必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把安全意识固化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要借助群众无所不在的雪亮眼睛,善用社会公众的智慧和力量化危为安。

痛定思痛向“城市病”宣战

1998年,德国城际高速列车发生了一起死亡超百人的安全事故。惨剧发生后,德国进行了长达5年的技术调查和法律审判,改进技术和严格规范,恢复了德国人对高铁的信心,如今高铁仍然是德国人出行的首选。光明滑坡事故发生后,深圳的城市公共安全工作也将走过如此一条道路。

做好城市管理治理公共安全,是一场硬仗,必须要有铁腕整治的执行力,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让这座城市更有安全感,市民更有幸福感。空气质量的“优等生”、城市景观的“国际范”、公共服务的高效率,是许多人对深圳的印象。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城市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尽管消防安全形势稳定可控,但去年我市仍发生火灾1781起;一般性生产安全事故虽得到有效遏制,但建筑施工仍是安全事故多发地带。与世界一流城市相比,与深圳自身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定位相比,城市管理治理还存在一定差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随着深圳城市影响力的日益提高,构成挑战的不只是城市基础设施,还包括生活方式、管理模式。集中精力整治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各类安全隐患,这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也是为超大型城市治理和健康发展作出积极探索。

编辑 刘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