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观察 | 深圳金融成绩单:机构存款余额突破10万亿!这是什么概念?
深政观察
2021-01-15 21:43
收录于专题:深政观察

度过不平凡的2020年,深圳金融业亮出“大考”成绩单。

截止2020年12月末,深圳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10万亿元大关,成为内地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突破十万亿元的城市。

此前不久,由证券时报社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与新财富共同编制的《2020中国内地省市金融竞争力排行榜》出炉,在中国内地城市金融竞争力50强中,深圳名列第三。

成绩单与榜单,交相辉映,深圳已稳居中国内地三大金融中心。

深圳金融的源头活水哪里来?

据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披露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末,深圳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1897.31亿元,同比增长21.4%。

深圳存款增加的源头活水从哪里来?相关数据显示,主要来自企业、非银机构。

“企业及非银机构存款增长,正反映了深圳经济的蓬勃活力是金融产业一枝独秀的沃土所在。”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0年全年,深圳市人民币存款增加17422.56亿元,同比多增6573.14亿元。

其中,住户存款增加2707.05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8152.30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633.2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269.82亿元。

据了解,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北京市存款规模最大,已逼近20万亿元。上海其次,已超过15万亿元。

另外贷款方面,京沪两座城市贷款规模几乎相同,去年11月末均在8.4万亿元左右。深圳去年12月末达6.8万亿元。

截至2020年12月末,深圳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8020.54亿元,同比增长14.4%。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4628.97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6个百分点。

“贷款余额,可以说是金融业反哺实体经济的指标数据。”有银行业人士表示。小政进一步了解到,深圳去年贷款新增主要为企业中长期贷款、居民中长期贷款。

2020年全年,深圳市人民币贷款增加8630.77亿元,同比多增1129.99亿元。

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3099.9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83.9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316.02亿元;

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5467.2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871.2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047.22亿元,票据融资减少677.80亿元;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7.54亿元。

深圳金融产业长远发展可期。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支党委书记、行长邢毓静在党委理论学习会上表示,各党支部要根据金融业改革发展规划相关职责,抓紧研究提出工作要点,包括完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外部可控试点,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及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等。结合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认真谋划和积极推进中支2021年各项工作。

金融反哺实体经济春风化雨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对资金的吸附能力。不仅是金融业发展的核心指标,更是衡量这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与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该负责人介绍,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的突破与2020年全市金融业稳中有进、各项指标增速创近三年新高密切相关。

近几年,深圳市大力度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2019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做法,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稳定创新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在推动金融改革方面,先行示范区金融事项加快落地——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顺利实施,首批18家企业上市;沪深300ETF期权平稳运行一周年,为深市衍生品市场建设奠定良好开局;深港ETF双向互通,4只产品在两地同步挂牌;数字人民币顺利完成全国首次外部可控测试,已开展各类试点场景近万个;成功发行多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涵盖疫情防控、中小企业融资、5G专场多个领域;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方案、公募REITs项目已报至国家部委;《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通过人大审议,成为全国首部绿色金融立法。

罗湖区一家超市收银台显示可接受数字人民币付款。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深圳大力推行“金融+”战略,引导各类金融资源向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倾斜。

境内上市公司增至333家,仅次于北京、上海;面对疫情考验,在全国率先启动启动“金融方舟”企业扶持计划,共举行17场政策宣讲会暨银企对接会,服务中小企业4.7万家,累计放款超3500亿元;制定“惠企16条”涉金融政策,通过稳资金、降成本、送补贴、提增信四大举措,缓解企业流动性问题;充分发挥“7+3类”新兴金融机构的功能作用,适度放宽监管要求,引导为更多企业提供临时性周转资金支持;疫情期间,全市133家小贷公司办理展期续贷、延期还款超18万笔,累计10亿余元;两家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针对中小企业担保费率普遍较上年下调0.3%-1%,涉及金额160亿元。

深圳金融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就在前不久,由证券时报社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与新财富共同编制的《2020中国内地省市金融竞争力排行榜》出炉,在中国内地城市金融竞争力50强中,深圳名列第三。高光时刻的背后,是深圳金融业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成果和自信。

“1980年至2019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从0.23亿元增长到3667.63亿元,增长了约1.6万倍。按不变价格计算,40年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4%,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8%左右提升到13.6%。”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与管理局负责人介绍。

即使去年经历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前三季度深圳金融业实现税收(不含海关代征关税和证券交易印花税)1102.5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24.2%,继续稳居各行业首位。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8)中,深圳列第9位。

深圳首家“5G智慧银行”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而健康的实体经济更能使金融血脉蓬勃贲张。

深圳拥有诸多金融科技巨头,如平安壹账通、平安科技、腾讯金融科技等。这些公司资本充足,核心技术成熟,有庞大的服务网络和客户群体,在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成熟度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深圳发展基础雄厚。

《2020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显示,深圳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排名第6位,国内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第三位。深圳发展金融科技的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深圳链接内地与香港,金融科技受众基数大、市场成熟,金融科技产业链完善。科技型创新企业密集,创新经济活跃,形成了高度市场化的城市氛围和良好的高科技产业基础。

深圳广纳人才、服务人才、留住人才。深圳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金融科技领域更是联合香港、澳门推出了“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

据测算,40年来金融业为深圳市基础建设提供了70%的资金,为深圳企业生产提供了80%的流动资金,为深圳居民大宗消费提供了60%的资金。深圳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高效反哺,带动产业的活水长流。

深圳推进全球四大金融中心建设

稳居全国第三,深圳金融业更望向百尺竿头。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突出金融创新核心功能,推动深圳建设全球金融创新中心、优质创新资本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和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刘平生前不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圳将继续为全国金融业深化改革探路。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其中有多处涉及金融,首批40条授权事项清单中涉及金融业的共10项,占1/4,尤其是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推出深市股票股指期货、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等,深圳将用足用好综合改革试点清单,在人民币国际化、资本市场改革、创投私募市场准入环境等领域先行先试,力争形成金融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为全国金融业深化改革探索路径。

去年5月,中央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深圳又拿出专项行动方案,共50条措施、85项具体工作,获得业界广泛关注。

目前,已有73条完全落地或正推进实施,比例达85%。在政策的支持引导下,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深港澳三地金融市场、跨境支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深化,金融机构互设、金融人才交流稳步增长,“跨境理财通”试点等创新业务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积极成效。

编辑 关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