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时间刚好是开学季。大部分的中小学都迎来了新学期,“减负”话题也随之占据“热点榜”。今年全国两会前夕,教育部等四部委重拳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点名”校外培训,学生减负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减负”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几十年喊减负,有些地方孩子们的书包越喊越沉,课外负担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的时间越喊越少。”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的一番话,让许多家长感同身受。
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写作业人均每天2.82小时,时长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王国庆表示,为中小学生减负,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的职责。为了孩子们,他呼吁,别再仅仅是坐而论道,而应以真抓实干的精神,起而行之、迎难而上,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座一座地搬走年幼孩子们本不该承受的重负之山,让他们真正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成才。
对此,有着30年教龄的全国人大代表王家娟很有共鸣:“‘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观念,是最大的谎言,但现在大部分家长都将其作为一种‘信条’”。
“减负并非意味着不留作业,更不是说让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压力,减负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学生。”全国政协委员戴立益认为,必要的课业压力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过重课业负担不仅损害身心健康,而且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作业占据了学生们大多课余时间,没有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戴立益说,孩子的课业负担来自于学校简单而低水平的重复强化。过分强调重复书写、记忆的知识,缺乏有针对性的强化与自由想象。
不能把“减负”负担推到家庭
伴随着这些年中小学减负工作的推进,中小学放学时间都提前到了下午三点半左右。然而,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晚,这样的尴尬时差让不少家长犯了难,很多家庭要么老人接,要么孩子放学后直接被校外培训班接走。原本旨在“减负”的政策措施,兜兜转转,因为家长接送不便而产生了“学校减了负、家长增了负、孩子没减负”的问题。
“为什么不能出台相关的支持和扶持政策,用好学校这个让各方都更放心的资源呢?”全国政协委员王欢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应联合出台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比如通过相应的机制和补贴等鼓励性举措,让公立学校一些有余力、有精力、学生又需要的学科老师,愿意在三点半放学后,留在学校,承担起对学生的延时学习服务。还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收费标准和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标准,鼓励公办学校与社会机构合作。
正如王国庆所说,要让课外培训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补充,而不是变成强化应试的“助推器”、家长和学生负担的“增压器”,更不能被有些人用来干扰我们的教育秩序,煽动社会焦虑情绪,成为他们牟取暴利的工具。
要改变招生考试制度
如何做到真正给中小学生减负?在许多代表、委员看来,学校、家庭、培训机构都不应该成为“减负包裹”上的“压秤石”。
王家娟代表认为,如果不从制度上破解“学生减负”难题,不改变校内的评价体系和招考制度,家长仅仅关注单维度的分数和升学率,恐怕压在学生身上的这座学业压力大山根本无法移开,也根本无法进行素质教育。“须从立法层面刚性约束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课及补课的时间。”在王家娟看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改变我国招生考试制度。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戴立益委员建议,要想为学生减负,先从老师开始。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让专业基础扎实、有职业追求的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增加教师资格考试的难度,让真正胜任的人担当重任。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表示,学校要善于运用高科技、智能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与老师对话,可能会紧张、有压力,但学生与智能机器人对话时表现活跃,会提出很多问题,既解放了老师的劳动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编辑 黄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