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奥数焦虑,怎么破?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2021-01-13 23:12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被教育部门明令禁止的小学奥数竞赛,借“游学”“夏冬令营”等形式死灰复燃。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学生参赛,收费竟高达数千元甚至突破万元。即便如此,为孩子报名的家长仍趋之若鹜,有些竞赛报名人数竟创新高。

狭义上讲,所谓奥数,就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这项赛事至今仍在举办,涌现出许多数学天赋出众的人才。这样的奥数本无原罪,但在教育“军备竞赛”种种乱象影响下,奥数遭到扭曲,成为了超前教学的借口,甚至沦为培训机构敛财的工具。市面上,小学、初中奥赛培训质量良莠不齐,教学方法不甚科学,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有鉴于此,教育部三令五申,严格禁止中小学超前教学,各地教育部门也多次下文叫停小学初中阶段奥数性质训练和竞赛。

可是,“奥数的幽灵”仍在游荡。为这只幽灵不断招魂的,是难以浇灭的奥数焦虑。如今,第一波“奥数潮”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已经成为家长,奥数焦虑更为严重。一方面,害怕自家孩子减负“便宜”了别家孩子,家长们陷入囚徒困境式的博弈。另一方面,自己学奥数虽然没成才但也没学坏,个体的幸存者偏差,也掩盖了奥数泛滥带来的危害。这些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令市场上“类奥数”培训班需求有增无减。丰厚的利益,自然会刺激各种教育培训机构想尽办法让奥数借壳上市、借尸还魂。

遏止奥数变味,有关部门除了要更严格执行政策,还要在根本上消除这股奥数焦虑。

为奥数正本清源,是打破奥数焦虑的第一步。很多时候,人们焦虑是因为对事物不够了解。奥数,听上去就足够“唬人”。奥林匹克代表着人类竞技的最高水平,数学也是人们心目中科学界的一顶皇冠,奥林匹克加上数学,自然就披上了一层高深莫测的面纱。有些家长想着“取法其上”,怀着对奥数的盲目崇拜,就把孩子送进了各种奥数培训班。

但事实上,奥数,包括其他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其选才取向和价值导向,与一些培训机构所宣传的大相径庭。正儿八经的学科奥赛,有着“体制内”比较完善的选才系统,也有依托高中教学大纲设计的科学教学规划,更对参赛、参训选手有明确的高中在学的要求。因为种种原因,“真奥数”训练和竞赛知名度上有所欠缺,学科竞赛真正意涵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充分,让“假奥数”劣币驱逐了良币,这样的现象一定要尽快纠偏。

“真奥数”要走上台前,相关部门要做好科普和公关,帮助中小学生及家长更好了解奥数,同时,也要完善选才机制,为有志于数学学习的中小学生,提供更多接受奥数训练的正规渠道,改变奥数进门难的问题。教育部门可以学习体育人才选拔的经验,建立新型奥数人才选拔系统,比如打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旗下的“小联赛”“小小联赛”,让奥数重回课堂,在正常轨道中运行。

一些参加过省级甚至国家奥数集训队的队员,曾经研究过中外奥数选拔机制的不同。国内奥数集训选才面窄、选拔流程短,且过度依赖高强度集训,虽说可以掐尖,让中国连续多年蝉联冠军,但从人才培养角度看,选拔出来的选手,存在稳定性不够、后劲不足的问题,而被淘汰的选手其他学科也很可能被耽误,成为“偏才”。而欧美一些国家,奥数“宽进严出”,只要是数学爱好者,就能按年龄参加层次丰富的各级联赛,各级考题也紧扣课纲,只稍作拔高。我国虽然是奥数强国,但离数学强国还有距离。扩大选才面,从在中小学开始挖掘可塑之才,培养更加全面的数学人才,营造更加良好的数学教育氛围,不仅有利于浇灭奥数虚火,也是打造数学强国、科技强国的固本之策。

当然,家长们也要放平心态。和竞技性体育运动并非人人适合参与一样,奥数也不是“全民运动”。就像中国乒乓球队世界一流,我们进不去国家队,打不了奥运会,绝不会懊恼,更不会减损我们在小区、公园打乒乓的乐趣。摘金夺银固然非凡,但享受数学本身的乐趣,才是奥林匹克精神所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习惯,让他们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更为现实也更有意义的事情。客观因素调整到位了,但要真正消除焦虑,最终还得靠大家心理调适。当下人们都在反思“内卷”,奥数虚火何尝不是教育内卷的现象?意识到这一点,囚徒困境和幸存者偏差也就可以放下了。

编辑 许舜钿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