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开学季,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群特殊的孩子们。
在横跨深圳河湾的过境通道上,你常会见到像囡囡这样一群儿童,他们为了求学而往返深港两地,他们的名字叫“深港跨境学童”。“我是谁?我是香港人还是深圳人?未来我会在哪里工作生活?”跨境学童比同龄人更早地迈进“探索自我认知”的心理阶段。跨境学童未来能否成为一群特殊的深港跨界跨文化的国际化人才?
作为深圳市最早一批关注深港跨境学童困境的政协委员,陈昳茹曾在2016年的提案中呼吁:深圳义务教育应接纳港籍学童,在近日结束的2018年两会期间,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欣喜地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01件、政协提案537件,注重办理工作与政府工作结合起来,解决“双非”儿童就读等一系列问题。 她告诉记者,“目前,深圳市政府已经将跨境学童就读这一最棘手的问题解决了,未来这一特殊的群体如果发展得好,就会成为深港交流的使者,今后需要全社会将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的心理成长。”
在香港政府开放自由行之后,内地孕妇赴港生子成为热潮,在香港出生的双非儿童数量随之持续增长,并在2011年达到最高峰,香港政府于2013年实行“零双非”政策,禁止双非孕妇赴港生子。此后,香港双非儿童数量大幅下降,幼儿园阶段的双非跨境儿童成规模地出现在口岸的状况也即将在2018-2019年后有所缓解。
数据显示:2007~2011双非儿童数量保持着上升势头,在2012年戛然而止。2012年,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无限期停止接收非本地孕妇到港产子。
赴港生子浪潮逐渐从这年开始回落,而“双非”儿童的教育问题才刚刚开始 。2013年初,深圳市公办学停止对港澳生的招收。原先打算将孩子留在深圳读书的“双非”儿童家庭,不得不让孩子每天跨境到香港上学,跨境儿童数量激增。
2017年6月伴随深圳市最新发布的《积分入学政策》, “双非”儿童通过积分政策回流入读深圳市公办学校,为“双非”家庭提供了更多选择的空间。 该文件出台后,2018年一份问卷调查显示,31.85%双非家庭表示考虑过让自己的孩子回深圳读书,21.05%的家庭表示仍在观望。
视频内容:港宝奇遇记
深港合作的话题常谈常新,总是不乏新热点。 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如何将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助力深圳全面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过程中引领创新全球化趋势?人才是关键,拥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沟通技巧的国际化人才无疑是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
深港两地文化背景、语言环境有所差异,香港交流使用广东话,重视英文,书写繁体字,对英语也非常重视。而很大部分跨境学童家庭交流语言是普通话,习惯使用简体字。出生在香港,生活与学习跨越深港两地,多年的跨文化经历让跨境学童这一群体未来将成为两地沟通的重要桥梁之一。
正如深圳市政协委员罗安娜所说的“他们是未来”, 未来他们无论是选择在内地或是香港工作发展,这群孩子都会是深港两地经济文化交流沟通的粘合剂。对这一群体成长的关注和保护,还需要更多像《深圳2017积分入学》政策一样的关怀。
编辑 陈湛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