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泡发育之谜揭开
日前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发育细胞》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汤楠实验室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采用活体成像技术,直观、实时地观测了肺泡的发育过程,提出了一个机械力和生长因子共同调控肺泡发育的全新模型。
肺泡的发育过程非常复杂,汤楠实验室经过3年多的持续努力,成功实现了对小鼠活体及体外培养胎肺的实时、动态成像,并经过8—10小时的连续实验,完成了对肺泡发育过程的实时观测。
业内同行认为,汤楠实验室的重要发现不仅为体内很多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预防和治疗肺发育不全等相关疾病提供了重要参考。
抑郁症研究获重大突破
新春佳节之际,我国医学科学研究领域传来佳讯,浙江大学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获重大突破。2月15日,《自然》杂志同期刊发该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多个新的分子靶点。
现代社会,抑郁症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全球发病率达11%。该研究发现了大脑中特殊部位的特殊放电模式与抑郁症的关系,首次揭示了外侧缰核的特殊放电方式——簇状放电,是抑郁症发生的充分条件。
《自然》杂志评审人对这一系列重大突破给予很高评价,《自然》和另一顶级期刊《科学》还为这两项工作配发了评论文章。
量子芯片研制有新进展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近期在半导体量子芯片研制方面获得新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半导体体系中的三量子比特逻辑门操控,为未来研制可扩展、可集成化半导体量子芯片迈出坚实一步。国际应用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应用》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开发与现代半导体工艺兼容的半导体全电控量子芯片,是当前量子计算机研制的重要方向之一。该团队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成功实现了世界上首个基于半导体量子点体系的三电荷量子比特逻辑门,进一步提升了量子计算的效率。
《物理评论应用》审稿人认为,这项工作是半导体量子点量子计算方向的一个重要进展,将引起学界对该领域极高的研究热情。
中国科学家实现全球首例人类自体肺干细胞移植再生
从患者支气管刷取出的几十个干细胞,在体外扩增数千万倍之后,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经过3至6个月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这些干细胞逐渐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气管结构,进而完成了对患者肺部损伤组织的修复替代——同济大学医学院左为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利用成年人体肺干细胞移植技术,在临床上成功实现了人类肺脏再生。
这一干细胞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最新一期的《蛋白质与细胞》杂志,标志着人体自身内脏器官的再生正逐步从实验室理论走向临床现实。同期配发的评论文章对这一成果评价道:“该项研究所展示的基础及临床数据具有重大价值,展现出了再生医学令人激动的前景。”
见习编辑 周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