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而化身白海豚飞跃港珠澳大桥,向全国人民互动问好;时而又变作“新时代”三个大字,在夜空中熠熠生辉。除夕之夜,央视春晚珠海分会场上,无人船、无人车、无人机集体亮相,将科技范儿进行到底。其中,由300架无人机“主演”的灯光秀,赚足了眼球。
这是由零度智控和高巨创新共同打造的高巨零度无人机编队表演,也是国内首次大型3D立体无人机编队灯光秀。
数百架机器齐齐上阵,复杂多变的轨迹设计,如何确保每一架无人机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顺利完成动作?要在9级海风中完成整场表演,无人机又如何做到准确定位?带着这些问题,南方+记者专访了高巨创新负责人,为您揭露春晚幕后的花絮。
700台无人机化身3D白海豚
“要问央视为什么选中我们,大概是因为我们不断追求创新的理念。我们的每一次编队表演,均希望通过融入艺术的元素,让科技之美尽情绽放。”采访当天,深圳市高巨创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李晨亮,已经为了春晚彩排连续数天工作到凌晨4、5点。李晨亮笑称,自1月23日,由他带领的30多位工程师组成的春晚团队进驻珠海起,深夜后工作就成为“常态”。但当谈及无人机的话题,李晨亮依然滔滔不绝,显得精神奕奕自信满满。
2014年成立的高巨创新,已经不是第一次登上央视的舞台。今年1月1日,CCTV-3播出的一个元旦特别节目中,由该团队打造的编队舞蹈“惊艳”亮相。而在第17届中国国际模型博览会等世纪级展览会上,这家深圳企业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我们拥有自己的设计研发及生产团队,能够高效地完成央视布置的任务。”李晨亮说,在接到任务的一个半月里,高巨创新即为春晚制作生产出700台“升级版”无人机产品。
可爱的白海豚跃过天际,“新时代”三个大字醒目地闪耀在港珠澳大桥上空。春晚上浪漫而“酷炫”的灯光秀,展现了全国人民迎接新年、欢庆新春、祝福新时代的喜悦心情。那么,为什么是白海豚、“新时代”?
“港珠澳大桥是一项世纪工程,而中华白海豚则是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表现元素,我们希望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表达人类与生态之间的共融发展。”在李晨亮看来,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海洋哺乳动物,有“海上大熊猫”美誉。珠江口地理位置特殊,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资源,成为国内数量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被誉为新世界第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在建设期间则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付出了大量成本,代表着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港珠澳大桥上,由无人机编队组成巨大的白海豚闪亮在伶仃洋上空,全面展现“科技、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主题。
“至于‘新时代’,便是为表达港珠澳大桥独具的时代意义。”李晨亮进一步解释,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对于中国而言,这55公里连接的不仅仅是粤港澳三地,更是世界经济版图上又一个闪耀的经济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这是一座腾飞之桥,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并将引领我们通向美好的未来。”
无人机编队的里程碑式突破
“不行,干扰太大了,我们要想个办法,让无人机与地面隔离。”两个月前,高巨创新收到来自央视的邀请,只从导演口中大致知道要求的李晨亮立即带领团队,对旗下一款take无人机产品进行改良。然而,港珠澳大桥复杂的外海环境还是与理想有所不同。首次试飞,团队就被干扰问题难住了。
作为高巨创新为此次春晚特意打造的创新节目,李晨亮坦言,此次无人机编队表演打造的3D立体海豚造型,虽在春晚镜头仅是几分钟的呈现,却凝聚了高巨零度无人机编队工程师们的大量心血,“数千小时的测试、上万架次的起落,才确保了此次演出的完美呈现。我相信,这次表演将成为近年来无人机编队表演发展史上一次程碑式的突破。”
保证无人机的精准定位,是确保表演顺利执行的关键。李晨亮介绍,一般的GPS定位精度在2.5米左右,受天气和环境等客观条件影响,误差可能更大。而此次在港珠澳大桥上进行编队飞行,海上的大风、桥上强大的地磁干扰、以及现场的光电干扰都在考验着无人机编队的工程师们。
为提高精准度,工程师们创新采用了GPS-RTK载波相位差分定位技术,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以保证无人机精准执行飞行轨迹,完成复杂的舞步动作,“这是该项技术在国内首次运用在3D立体户外无人机编队上。”
对于超过100架的户外无人机编队,通讯技术也成为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工程师们又绞尽脑汁优化数据结构,同时加大带宽,确保编队无人机实时通讯网络正常,无人机高标准执行舞步动作,向全国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的表演。
一次次的灯光调整,一个个关于抗风能力、续航能力、稳定性能问题的迎刃而解,背后还有赖于北理工珠海学院一班志愿者们的支持。李晨亮称,本次春晚的顺利演出,还得到本地政府、高校甚至企业同行的大力支持。一直对珠海印象颇好的他表示,希望今年高巨创新有机会参加到珠海航展中,为珠海设计一个专属的编队表演,更希望有机会到珠海创办分公司,与这个美丽的海滨之城加强合作。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