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来自西乡富通城、槟城西岸与中心湾等社区的居民联手写了一封信,递到了宝安区中心医院院长的办公桌上。在信中,居民们表达了对负责片区居民健康工作的劳动社康中心勒亚卿医生的感激之情。
信任,来源于日常工作的点滴积累
在信中,居民们反复强调的一个重点词是“信任”。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一谈到医患关系,脑海里的第一印象必然是紧张、矛盾等负面字眼,在劳动社康中心,医患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更稳固,有个头疼脑热四肢不适,患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社康医生;有什么开心的事,患者们也没有忘记医生。
“除了日常的身体健康问诊之外,有的患者就算不在深圳居住了,但依然会通过社交软件与我分享开心的事,其实我们的关系更像是朋友,我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信任的关系。”勒亚卿笑着说,隶属劳动社康门诊的她作为签约家庭医生,在服务的辖区居民中口碑很好,对于这点,她认为患者微信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辖区居民们一旦身体有什么不适,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联系我们。随着微信群的影响力扩大,越来越多未参与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自发地来到我们社康中心咨询相关事宜。虽然我们的工作量增加了,但看到患者这样信任我们,再苦再累也觉得值了。”
满意,来源于无微不至的医疗服务
自劳动社康中心设立以来,周边社区居民们长期享受着医师与护士的热情服务,医护人员精湛的医技与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了居民们的心。以勒亚卿医生例子,她所在的三人家庭医生小团队令居民们尤为感激,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只要看到群里有人遇到了什么事儿,勒医生他们总是第一时间为居民们排忧解难。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很羞愧,大家杂七杂八的事情不知影响了勒医生多少休息的时间,而她自己本身也有个孩子还需要照顾。然而她尽可能地把心思放到照顾社区居民身上,她的无私奉献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名杰出医务工作者的力量,我们十分感激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在感谢信中,勒医生家庭签约患者及家属们的理解与支持同样让勒医生他们感到了温暖,自己的付出得到居民们的支持与肯定,使得医患之间的连结更牢固更紧密。
社康门诊,把好居民健康第一道门
作为宝安区中心医院下属的38家社康门诊之一,像劳动社康门诊这样的暖心事儿每时每刻都在上演。近年来,医院积极响应“健康宝安”精神,医疗工作重心与医疗资源逐渐由医院为重点转向社区,关注居民慢病健康成为了医院的工作重点。
据了解,仅2017年,就有近两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与家庭医生签约,签约率高达77.45%;医院36名专家下社康下社康中心坐诊超千次,诊疗社康居民近五千人。此外,医院还完成上下转诊超6.5万人次,建立常住居民健康档案96.9万份,健康档案活动率高达60.1%。
在宝安区政府的大力推行下,宝安区中心医院除了加强对下属社康中心医疗资源的整合与支援,还致力于引进国家级专家团队-首都医科大学杜雪平教授团队,为深圳居民量身打造的“南方月坛”模式,力争把疾病预防、早期干预。慢病康复以及头疼脑热等问题留在社康中心解决。这种举措不仅方便了居民们能就近看病,而且还能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见习编辑 黄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