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首格斗,手中利刃寒光闪闪;楼房攀登,没有保护绳的勇土个个奋勇争先……近日,驻香港部队年度训练大幕刚刚拉开,某合成旅组织的一场带有战术背景的“红”“蓝”对抗演练便不期而至,有着“香港驻军模范特战连”的驻香港部队某旅特种作战一连无惧风险挑战,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以实战的心态应对每一次课目演练。
抽掉保护绳挣脱“保护伞”
“某地遭恐怖袭击,恐怖分子数量未知、携带武器不明……”不到5分钟便集结完毕的该旅特战一连官兵收到这样一份充满“问号”的情况通报。
连长石伟二话没说,带着全连官兵紧急驱车赶赴任务地域:要点封控、突入清剿、目标识别,所有战术动作一气呵成,一个多小时后,4名“恐怖分子”全部被围捕。
“凌厉出手,动则必成!”作为一名连队老兵,上士丁山见证了连队训练不断与实战需求“对表”,持续提升战斗力水平的过程。这其中,撤掉攀登训练中的保护绳,给他带来的冲击最大。
攀登训练挂保护绳被人视为最后一道“保护伞”,一旦失足尚有一次机会补救,但一次比武,有战士抱怨因保护绳影响发挥失常的牢骚话,让时任连长陈玉飞动了开展无保护攀登训练的念头。
“平时不冒险,打仗就危险。”经过一番激烈争论,最终消极保安全的思想败给了实战标准,保护绳换成了安全气垫。让丁山惊讶的是,大家训练热情不减,攀登12米的高楼,用时甚至比以前还少了3秒。
“蚂蚁洞”中挑战生理极限
变化的不仅仅是保护绳。战术训练,尖利的铁丝网成了“标配”,身旁呼啸的空包弹、炙烤皮肤的烈火让人瞬间感觉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更不用提在直径40厘米、深1.5米、灌满水的“蚂蚁洞”中反复上下。当爬沟越坎即将到达终点时,筋疲力尽的官兵还要钻到浑浊的泥水中,闭气钻行20多米。
“猎人”集训,参训官兵在五天四夜里,每天睡眠时间不到4小时,要完成极限体能、山地攀登、野战生存等10个课目45项内容,每一项课目都在挑战官兵的生理极限。
连队还充分利用驻香港部队三军编成的有利条件,积极与海空军展开联演联训。先后探索总结海上机降、潜水破袭等战法训法。
去年11月初,驻军组织“香江卫士—2017”联合演习,连队担任尖刀分队,负责突击两艘“敌”舰船。演习当天,海上风急浪高,舰船摇摆不定。机降分队到位后迅速出舱,下滑、跃进、隐蔽、警戒,整套动作个个一气呵成,仅仅一分多钟,十余名队员全部着舰成功,官兵们干净利落的战术动作、严谨细致的战术思想赢得了考评组的高度认可。
引进“猎鹰突击队”丛林战术
驻守国际都会,连队官兵的训练也紧盯国际前沿。近年来,国外大城市恐怖袭击频发,连队党支部主动把城市反恐训练课目纳入训练内容。
“战场从野外丛林来到了城镇都市,随之而来的是战术思想、战术原则的大转变。”连队指导员、时任一排长柳照中表示。为了尽快弥补经验上的不足,连队主动向国内顶尖反恐部队——猎鹰突击队学习。官兵们个个当起了“新兵”,一点点地补齐“短板”。
此后,连队又积极借鉴国际通行的CQB战斗技术,大力提升官兵短兵接敌时的战斗技巧。为提升搏击能力,他们不仅从传统散打、巴西柔术、日本柔道、以色列格斗术、蒙古式摔跤等搏击训练中汲取精髓,还外请世界格斗冠军进行指导,研究出一整套新式格斗招法。
2016年年底,连队派遣数十名官兵走出国门,参加在马来西亚组织的“和平友谊-2016”联演。利用联演这个难得的平台,官兵不仅检验了格斗、城市近距离作战等课目的训练成效,而且还认真向马方官兵学习丛林生存、丛林追踪等技能。回国后,官兵梳理总结的数万字经验材料在驻军推广。
见习编辑 周梦璇